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比”字,你认识的“比”有哪些?

生1:比胖瘦。

生2:足球赛中的5∶3……

师:为了更好地认识“比”,我昨天布置作业时让大家查字典,请大家告诉我“比”有哪些意思?

生:(1)比较量的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2)能够相匹;(3)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4)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

师:第(1)项意思,刚才同学们举了生活中的例子;第(2)项意思一般在语文中用得比较多,如:今非昔比、无与伦比等;第(3)项意思是生活中的比分。今天我们通过“生活中的比”一起来研究它的第(4)项意思。

【设计意图】从“查字典”的课前预习入手,初步体会不同学科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疑问中,充分思考,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构建模型

1.分析讨论,初步感知。

师(出示照片):猜猜看,她是谁?对,是我们的数学课代表王卓宇同学。下面我将这张照片做一些变化和技术处理。你们看,和原图A相比,哪张最像呢?

生:图B和图D和原图最像。

师:为什么图B和图D看起来比较像原图A,而图C和图E就不那么像呢?

生:图C太胖了,图E太瘦了,都变形了。

师:对,这一胖一瘦形容得多么精准,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我们的王卓宇同学的相片看上去很奇怪。那么,照片相像的奥秘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小组探究一下。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方格纸、5张照片和直尺,小组成员自主选择材料,探索出和原图比较的方法,并交流发现。

活动中,有人拿两张照片叠起来比一比,画一画。但是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很难发现照片相像的奥秘。有人想到用方格纸或直尺来测量照片的长和宽,然后记录数据。有人在测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师:下面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

生1:图A的长和图的B长比是两倍关系,图A的宽和图的B宽比也是两倍关系,它们的倍数关系是相同的,所以图A和图B很像。同样,图A和图D也很像。

生2:图A的长是宽的1.5倍,图B的长也是宽的1.5倍,它们的商是相同的。

师:请一个同学到台上写出算式。

师:三张图中长与宽存在的倍数关系分别有:图A是6÷4=1.5, 图B是3÷2=1.5,图D是12÷8=1.5。

师:通过对比,你能找出照片相像的奥秘是什么吗?

生:长除以宽的商相同,照片就相像。

2.归纳特征,揭示意义。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板书)

指名说出6÷4又表示( )︰( )。

师:观察6比4中间这个符号,和哪个数学符号长得很像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和“÷”长得很像。

师:它们为什么会长得如此像呢?

生:和除法有关。

师:是的,因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为了区别,又使人们联系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人就在“÷”上做了点变形,想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谁吗?

课件出示数学家莱布尼茨的介绍:十七世纪,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用“︰”表示。

师:在比的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究竟是什么呢?请自学课本第69页。

指名汇报:6是比的前项,4是比的后项,1.5是它们的比值。

学生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3∶2=3÷2=■=1.5, 12∶8=12÷8=■=1.5 。

师:比较上述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生2:我认为比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生3:比值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或整数的形式……

师: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小组互相讨论交流一下。

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区别与联系,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指名汇报,完成下表:

师:联想除数和分母,你觉得“比”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生:比的后项不能为0 。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比的后项为0的话,比就没有意义了。

小结: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同时,把新知中的比与前面学过的除法、分数进行区别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比的认识。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联系生活,实践思考

师:生活中关于比的应用十分广泛,大家有没有发现:家里电视里面的人感觉会变胖,这是什么原因?其实这个现象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比有一定的关系。

课件出示相关的背景资料:老式电视机显示屏尺寸比是4︰3,用的是标清信号,而现在的电视机显示屏尺寸比是16︰9,用的是高清信号。

师:如果将标清信号输入到16︰9的电视里,人为什么变胖了呢?同桌讨论,思考交流。

生1:4︰3与16︰9的比值不同,所以画面会变形。

生2:电视显示屏的长扩大4倍,宽只扩大3倍,所以电视画面压扁了,人自然变胖了。

师:那如果要把4︰3标清信号输入到16︰9的电视里,又要使画面不变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猜想,汇报结果。

生:电视两侧会出现黑边的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设计“电视里的人为什么会变胖”的现实情境,提出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四、拓展应用,提升意识

1.问题一:同类量的比。

师:有两个不同的滑梯,你会坐哪个?

生:我会选坡度比较小的,不那么陡,让我不害怕。

师:哦,你是怎么选坡度比较小的?

生:我发现斜坡的高度与木板长度的比值越小,坡度越平缓。相反,比值越大,坡度就越陡。

师:这是了不起的发现,通过比值来发现坡度的关系。像这样两个量属于同一类型的,属于同类量的比。

2.问题二: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不同摊位,师:哪种苹果最便宜?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

生:算出它们的单价再比较价格。

生:A种苹果的单价是9︰2=9÷2=4.5(元),B种苹果的单价是15︰3=15÷3=5(元),C种苹果的单价是12︰3=12÷3=4(元),所以C种苹果最便宜。

3.说一说身边的比。

师:生活中的比无处不在,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含义吗?课件出示金龙鱼油、安利清洁剂、洗衣粉等物品标签。

指名解读上述物品标签上比的意义。

师:足球赛场上的5∶3是我们所学习的比吗?为什么?

师:比赛分数5∶3表示的并不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只是记录分数的一种形式,所以不是比。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比存在两个层面,一是同类量的比,二是不同类量的比,它们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最后通过生活中比的实例,继续提升学生对比的现实意义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更好发展。

五、教学反思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亲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在不同情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注重加强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不仅精心设计生活情境,还引导学生大胆解读物品标签上的比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比的广泛性、趣味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