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倒过来”观察,先看看社会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评价文化”,因为站在终端,有可能观察其“来路”。去年夏天,清华北大两校为抢某地“高考状元”围追堵截,争得面红耳赤,大丢其脸,这也就让一部分教师学生看清中国名校的境界。在无数的场合,人们都讲“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也习以为常地抢夺人才来“培养”。这样的风气传染给了基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如果一所学校有了些发展,升学率高了,就会被称作“人才的摇篮”——除了“人才”,其余不足道。中学校长们会介绍自己的学校升学率有多高,考上北大清华的有多少人,似乎除了考上北大清华的,其他学生都不存在。初中校长介绍考上重点高中的比例“在区里排第几”,连续两年或三年出了“区中考状元”;小学校长会介绍有多少人获得知识竞赛一等奖,平均每个学生有多少“特长”……似乎不说一点“高人一等”之处,就是个平常的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