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最近笔者关注一种现象: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学力的体现。笔者任教班级中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在外打工的不利因素影响下,部分同学的学习状态处于“散漫”状态:在家中失去教师的约束和家长的监督,学生对于当天的英语学习就失去了有效、积极的回应,进而产生“被动”甚至产生“被迫”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学习习惯、状态下形成的“基础学力”差异性就非常大,这一现象的产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由于农村初中学习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可以通过习惯的培养对“学力”水平进行微调,但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教师无法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象,那如何才能使学生在相对薄弱的学力基础上具有发展性?笔者认为要从知识的关联性与差异性着手。

二、教学展示

1.巧用关联性进行词汇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表格记忆法来巩固学生的已有词汇,比较常用的形式有“同义异词”“同词异构”两种方式。

(1)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习“whisper”时,教师就建立关于声音的记忆表格:

对于表示声音的同义词在表格中予以呈现,既把关于声音的单词联系起来巩固,又对每个单词进行了比较,使学生理解单词使用的环境;

(2)如:在学习“act”时建立如下记忆表格:

对动词添加不同前缀或后缀形成相应的衍生词并产生不同的意义,既直观又有效,而且通过表格的对比性又记忆了词汇的表达形式,使记忆更具有一般词汇的应用性。

2. 巧用差异性进行语法教学。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测试时占有一定比例,而写作的优劣通常取决于对学习的语法知识运用程度的好坏,因此笔者在语法教学时通常植入写作环节,因为写作提供了语法的运用环境,语法又是写作的工具,而一般的教学语法,通常是教师先讲解语法然后进行实例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优势在于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语法巩固,而缺点是缺乏了应用性,因此学生在应用语法时就不灵活,产生了“翻译式写作”,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时作了一些新尝试:如译林出版社 7B Unit 6 Outdoor fun单元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学时,我提出了“after Alice saw the cake,what happened?”的问题,此时学生脱离了书本的限制,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协作式写作,通过小组合作,很多学生写出了精彩的故事,激发出学生无限的创造才能。

三、结语

在家长外出打工,缺乏监管;学生内向,表达力不强;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不扎实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学生的“基础学力”相对薄弱,如何在这薄弱的“基础学力”中使学生的学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要运用好知识的关联性和差异性,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发挥两方面的“互补”作用:

1.知识的“互补”作用:学习需要采用独立性学习与关联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是独立的,而知识的整个过程又是关联的,经过教师深挖知识的关联性后,知识就具有“互补性”,进而产生新知识的“唤醒”作用,这种外在“互补”因素,使学生的学力得到驱动性巩固与发展。

2.同伴的“互补”作用:每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这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差异性,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差异”,“以彼之长攻己之短”,利用同伴的优势学力来弥补本身的短缺学力,这种内在“互补”因素使得学生的学力又产生了自主性巩固与发展.

特殊的教学环境促生了农村初中学生相对薄弱的学力水平,这一现象的发生促使教师必须进行教学策略的改变,当我们让学生从内、外两方面使知识得到巩固与发展,学生的学力也就具有了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