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被困在一个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学生提起作文心里发怵——无话可说;老师批改作文心里犯难——无处落笔;家长听见作文心里发愁——无计可施。于是,各种辅导书、辅导班乘虚而入,但治标不治本,效果自然不佳。难道作文教学真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吗?笔者反复思考探索,能不能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呢?实践证明,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而这一切的背后没有什么秘诀,只是遵循了一条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提前阅读,大量积累——厚积薄发

心理学研究证明,六七岁的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求知欲强,既具有丰富的情感,又具有形象的思维。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一大好时机,就会遏制这种求知的天性,将会导致失去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机会,将会导致阅读能力的丧失。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及时引导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教学生从一年级第一个月学完拼音后,就开始读书。先从拼读一句话开始,逐渐扩大为读一段话。学生们从拼读中发现了,读书可以让他们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读书过程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于是他们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我借机因势利导,利用早自习和下午上课前的时间给他们读儿歌、读童话故事,用优美的故事感染和吸引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对听老师读书感到不满了,因为每次老师总是读一点,听得不过瘾。如果自己能读书该多好啊!学生们的读书欲望被调动起来,我就从图书馆里借来拼音读物,鼓励他们自己试着用拼音去读。请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我还在家长会上讲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请家长每天抽时间倾听孩子读书,以奖励的方式给孩子们购买儿童读物。在家长们的支持下,我们班的学生不但有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而且许多同学有了自己的藏书。为了鼓励学生们读书,我还利用他们好表现的天性,每天安排他们轮流上台进行朗读表演,使他们觉得会读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读书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我坚信,这些用书“泡”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语文素养,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为学生在书中“泡”久了,必然会沉积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提前写作,大量练笔——熟能生巧

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表现,不畏惧的心理特征,降低写作要求,从心理上消除写的恐惧。首先我找准书本这个突破口,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以进行仿写或者续写,于是我抓住一切契机进行读写训练。学生们大胆、新奇的想象令人惊叹。尤其是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想象,不落俗套的构思,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质朴文风扑面而来。

于是我因势利导教他们脱离书本看图编写故事。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我们在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的同时,通过向孩子提问问题,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使画面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于是,用拼音夹杂着汉字的小文章一篇又一篇的出现了。我及时加以鼓励,让他们读给老师同学听,读给爸爸妈妈听。还在墙上张贴他们的作文,让他们觉得自己会写、写得好,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写作欲望,形成良好的氛围。学生敢写了,爱写了,作文教学就有了施展的领地,就有了可塑的雏形。

三、读写并行,自由发挥——妙笔生花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无非是教会学生读书、做文章。通过读书明白道理、积累知识,通过作文抒发感情、表达愿望。读书和作文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读写并行,双轨并进,才能相得益彰,使语文学科创造最佳的教学效应。

实践证明,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和写作的激情,再假以一定的时间,正确地引导他们发挥儿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只有重视儿童的早期读写训练,遵循“厚积”而后“薄发”的古训,并能持之以恒,必定会产生“妙笔生花”的效果!同时只要教师能给孩子们一块肥沃的土壤根植,一片自由的天空翱翔,他们就一定能创造出非凡的成绩,能描绘出繁花似锦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