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通过持续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丰厚。《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段的阅读目标是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起跑阶段,是终生阅读的重要前奏。初入小学阶段,如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呢?

一、榜样引读

兴趣是喜欢阅读的前提。有调查显示,教师是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重要作用的人物。低年级语文老师更应有意识地为课内和课外阅读架起一座系统的桥,由课内向课外过渡,延伸课堂,让学生与快乐阅读牵手。教师可以撷取片段或者开头向学生推荐,到精彩之处就戛然而止,学生急于想知道后面的内容,自然会进行阅读。同时,结合低年级学生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阅读收获外显,得到师长的赞许和同学的钦佩,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竞赛阅读,家庭中的亲子阅读。一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就会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兴趣。

二、多维助读

1.魅力绘本。绘本是低年级学生的“成长甜品”,备受宠爱。学生徜徉在花花绿绿的美图中,徘徊在简简单单的文字间,就是这么简单,开怀。绘本是浓缩的生活,学生在放大的“小人书”中感受成长的酸甜苦辣。如《大卫不可以》中一次又一次的“不可以”,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一次次捧腹大笑,深深感叹妈妈的爱是这样甜蜜的负担。绘本阅读是初涉生活数学的巧妙方法。如《金老爷买钟》除了复述故事,带给学生第二次阅读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粗浅地认识时间,与学习生活接轨的绘本阅读更加实用。

2.经典国学。中华经典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华,犹如最朴素最必不可少的“主食”滋养人生。它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材料,学生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人生智慧。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生活实际有目的地选择内容:如由《怀素写字》引入“如囊萤,如映雪”懂得发愤图强;从《春到梅花山》寻找美丽的春天,揭示“一年之计在于春”最质朴的道理。也可以把经典阅读演绎出新花样。如谷建芬的《古诗新唱》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跳动的音符,熟悉的诗歌,学生在一次次与经典的亲密接触中,喜爱阅读。

3.清新童诗。张秋生说:“我爱诗的童话,我也爱童话的诗。”童诗是点缀在课外阅读四周的素雅花边,像甘甜的泉水多了一份自然的清润。如台湾作家林武宪的《小鲫鱼和麻雀》,很口语化的童诗,感觉像我们身边有苦恼的学生在抱怨。同时,这又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诗,小鲫鱼和小麻雀都只看见了对方幸福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幸福。寻找自己的幸福,感受自己的幸福,多么温馨的童年阅读。还有金波、舒兰等作品,它们从心灵深处抒发,逼真地传达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4.独立阅读。拼音读物是我国的精神文化特产,是一种介于图画阅读和文字阅读的可爱文本。它既有复习拼音的短期效益,又有接触汉字勾起阅读欲望的长期效益,内容包罗万象,是课外阅读不可缺少的“果蔬系列”。比如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狼王梦》对识字量较少,阅读深度不够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拼音版的《戴银铃的长臂猿》为阅历不多的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平台,降低了阅读难度,逐步走向独立阅读。低年级的课外阅读可以是一句谚语名言,可以是一则社会新闻,甚至是谜语、绕口令、对对子等。如学到《我叫“神舟号”》就推荐蛟龙号深海探测的新闻报道;学习《再见了,北京》关注奥运世博、倡导低碳生活。让学生感觉课外阅读就是这么简单,就在身边,让课外阅读逐渐成为生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

三、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是一种可持续的终身学习。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阅读意志上的薄弱,要让他们坚持课外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坚持阅读要做“三到”:一是内容到,读整本的书,要养成选一本就要坚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时间到,每天固定阅读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没空就不读;三是姿势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受益终身。

阅读,悦读,当学生找到了阅读的金钥匙,推开阅读的神奇大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魔力不可阻挡。让快乐携手阅读,让快乐助跑阅读,在“悦”读中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