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教30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师,也作为一名3次参加过中考命题的老师,认真分析5年来的中考试题,从命题角度进行反思,个人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有许多。愿意与广大的初中化学老师讨论,与命题老师们商榷:

【2015年】试题区分度差,没有10%的难度试题,体现不出中考说明中难度要求“4∶3∶2∶1”。

1.第十章“食品、药品与健康”重复考察。如:9题B选项;16题(1)(2)(3),总分3.25,占全卷比例6.5%。

2.非化学主干知识考察过多,如9题A、D选项;11题B、D选项;16题(2)(3)等,总分4分,占全卷比例8%。

3.标准答案欠准确。如17题(2)。改进实验的优点“环保”。

首先,环保即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关防止资源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于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工作”。很显然,“环保”对于这个改进实验的优点来说,过于宽泛和过于“大”了。虽然密闭容器中的实验,减少了浓氨水和浓盐酸挥发带来的危害,但是综合考虑到实验前注射器内要吸取较多的溶液,试验后清洗仪器,处理棉花以及剩余的溶液,泄漏的氨气和氯化氢会更多,“环保”根本谈不上。

其次,考卷中附的答题卡上,给了大约有十厘米的空格,学生会根据空格答题,所以就会发散很多内容。

第三,初中学生对于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挥发性并不熟悉,肉眼分不清白雾与白烟的区别,考察这个知识点有点偏。

第四,从图里给的白烟的位置看(实际上同时推注射器的情况下,图中给出的白烟的位置不准确),学生回答的“探究分子运动速率”是个非常好的答案。

4.化学试题的“重头戏”探究题,毫无难度与新意。语言叙述啰嗦难懂,仅试题中就出现了A1、A2、A3、B1、B2、B3六个符号,繁杂凌乱。

5.全卷选词填空出现了7处,占全卷分数的14%。仅探究题中就有三个空是选词填空的,占探究题分数的43%。太多的选词填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距离课程标准中要求“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相差甚远。

6.计算题出现连带失分设置。第一空“13”算不出来,就丢了整个试题的分数。况且(1)和(2)含有重复计算。

小结:虽然青岛市阅卷后的分数统计与省教科所规定的目标0.65差不多,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有大约1/3的考生是白卷,这部分学生影响了全体分数的统计。若能排除白卷考生的影响,重新统计试题的难度,才能得出真实的数据。

【2014年】试题的缺憾表现在试题中出现的知识性问题太多。

1.14题的B、C两个选项,没有明显错误。试题中没有要求探究铁锈蚀和燃烧的所有条件,若是探究其中的一个条件,这两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2. 20题(4),初中化学讲“酸的通性”只是泛泛而谈,如“酸+盐=新酸+新盐”,而且教材中对这部分知识举例涉及了盐酸与硝酸银、硫酸与氯化钡这两个反应,并没有上升到“酸的通性”=“H+的通性”,试题的设问对初中学生来讲是超出大纲了。

3. 22题【实验探究】(1)选填“合理”或“不合理”。酒精燃烧放热多,除了生成物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外,水分的蒸发,温度的升高等,都会看见烧杯内壁的浑浊现象。试题设置的反问问题,逼迫学生想到的多,优秀学生都会答“不合理”,与试题给出的“标准答案”刚好背道而驰。

4. 19题的(1)考察焊锡的特性。焊锡已经远离现代生活了,对学生而言太偏了。合金可以考察生铁或钢,或者保险丝,学生都熟悉,也可以学以致用。

【2013年】考点偏,并出现了知识性错误。

1.选择题四个选项文字数目差别过大,版面难看。如10题、14题。

2.选择题10的D选项,有知识性错误。

3.16题Ⅰ和Ⅱ中选项都有带圈数字,如①②③,由于学生书写潦草导致失分,出题时可以考虑避免。

4.16题的Ⅰ考碘酒的溶剂,有点偏。单质碘的溶解性初三学生不太熟悉,“酒”就是“酒精”学生转换也难。是否可以改为“碘酒是碘固体的酒精溶液,其中溶剂是 ”。

5.16题的Ⅱ(2)“败血症”应该为“坏血病”,出现知识性错误。另外此题考的知识点太偏,不属于应知应会的主干知识。

6.16题的Ⅱ山东洛川被称为“苹果之乡”。苹果中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苹果酸和维生素C就是其中的两种。

(3)为使苹果树茎叶茂盛。果实硕大,增强抗旱能力,可以施用的一种化肥是 (填序号)。

①NH4NO3 ②K2SO4 ③(NH4)2HPO4

此题中选择化肥表达不清。课本上“氮钾磷叶茎根”的简单表述没有对应。

7.17题中(填“饱和”或“不饱和”)应表述为“选填”更合理。

8.18题(1),关于氢氧化铁的颜色,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表达不清,“红棕色”、“红褐色”、“黄褐色”、“黄棕色”、“红色”、“黄色”等。实验时看见的颜色学生因为感觉“恶心”而忽略了颜色的表述,课本印刷时沉淀颜色也失真……。这一空给阅卷带来了困难。

9.18题(2)阅卷要求学生答“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了,使瓶内气压减小”才给分,确实难为学生了。学生根据题意回答“空气进来了”、“瓶内气压减小了”等,确实也符合题意,文字上也读的通。命题人若想要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可以在试题中添加一句话“瓶内气压变小的原因为”。毕竟是化学考题,考点落在化学主干知识上好。

10.18题的(3)“酚酞”两个字学生书写也不好,若试题考察滴加酚酞之后溶液的颜色或者中和反应前后溶液的颜色变化,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主干知识。

11.19题(1)导电性可以留给物理去考察。化学可以考察金属的其他知识点,如合金与纯金属的区别等。

12.20题推断表格中,所给物质都是俗名,难度加大。

13.21题(2)的最后一问“将锥形瓶中生成的氧气通入烧杯并与杯底的白磷接触,观察到的现象”与所给答案“白磷燃烧”不匹配。白磷燃烧不叫现象是结论。这个实验大多数学校看的是视频,现象失真。学生表达不出来。

14.22题【猜想假设】答案出现知识性错误。

【实验探究】中不合理的理由不好表述。

【拓展应用】“这样做的意义”这样设问不合适,“意义”引申太远了,“目的”比较合适。

【2012年】

1.16题Ⅱ (1)“填……” 改为“选填……”较合适。

2.17题(3)“阴”和“阳”学生书写不规范使得试卷不好改。

3.20题(4)属于给学生“挖坑”的题。“开始反应后D中溶液逐渐变为黄色”改为“溶液意外的变为黄色”,可能会提醒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反应。

4.22题【评价反思】(2)语言表达不容易。

5.23题应该有一分设问其他主干知识。

【2011年】

1.17题(2)学生回答“硬度”“熔点”,而没有说“硬度增大”“熔点降低”,也发现了教学中的知识错误“抗腐蚀性增强”等。

2.18题(2)“甲、乙制取方法的比较”设问应该限定“发生装置”比较,避免学生去比较收集方法。收集方法中有难点“过氧化氢溶液制取的氧气并不干燥”。

3.19题(3)“溶解过程所需要的仪器”理解困难,应该说“配制溶液一般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等过程,溶解过程所需要的仪器 。”防止学生写了太多的仪器。

4.20题(3)的最后一问,问法有问题。

总之,考试是一次遗憾的过程,化学承载着太多,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命题,命题更是一门遗憾的学问。认真分析试题命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一年中考命题时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努力使得山东化学试题的命制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