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多向互动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具体到位的讲授,科学明确的提问,真诚机智的对话和细致智慧的倾听。倾听是联系讲授,提问和对话的纽带,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着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倾听学生的观点,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做一个智慧的引领者。

首先,要体现关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教师习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预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学习活动,设计的问题事先有准备好的答案,把它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料,或与心中的标准答案不符时,常常会把它牵引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长此以往,这种漠视了学生思维过程的现象,会扼杀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而一个智慧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定会认真倾听,表现出关注,体现出关心。

一位老师在上季羡林的《成功》时,问同学们:“作者在文中指出‘天资、机遇我们无能为力’,你是怎样看待这个观点的?”其中一个学生认为天资与生俱来,我们无能为力,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提高自身素质;机遇无法预期,我们无能为力,但可以通过勤奋努力,创造机遇,特别是要善于把握机遇。他的回答具体完整,体现出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方法,面对学生全面的回答,那位老师笑着对她说:“你说得太精彩了,你说完了,老师还觉得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这种赞美自然而然,发自内心,是设身处地地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认知水平认真听取了回答,发现其中的精彩之处后真实感受的表达,言语中流露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

其次,要表现诚心——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

教师在用语言,动作,神情告诉学生自己正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的概括和评价。这个评价不是在上课时机械地对每个同学的回答都说:“太棒了”“坐下来再想想”这些话,更不是在他们回答的并不好的情况下也说:“不错”这种口头禅式的语言,对唤起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意义不大,一个智慧的老师应当是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具体的回答加以恰当的点评,这不仅体现出对学生人格和主体地位的尊重,还能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培养他们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

最后,要展现巧心——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时还要有一颗“巧心”。一个智慧的老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触摸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尤其是当回答存在错误的现象时,也不要轻易打断,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恰当的引导,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使之成为课堂的生成点,教学的突破口,从而机智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在教《黔之驴》这篇文章时,问学生:“你能说说文中的老虎给你的印象吗?”其中一个学生认为老虎机智勇敢,迎难而上,善于斗争,他的回答有理有据,分析准确,并且涉及了文章的寓意,我想没有必要岔开一笔,走预先设想的思路:让学生再讨论驴的形象,最后归纳寓意。于是便说:“你的回答不仅概括了老虎的形象特征,还谈到了它给我们的启示,大家能不能再谈谈这两个形象给你的启示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陆陆续续又产生了一些精彩的回答,如一个学生认为驴身上有一个闪光点,就是它是在老虎不断冒犯的情况下才做出反抗的,仅仅是用蹄子踢,可以看出驴秉性善良,渴望与他人和谐相处。针对这个观点,另一个学生进行了反驳,他认为驴之所以给人这种宽以待人的印象,还是因为它本质上虚弱无能,否则,在老虎对它挑衅冒犯时,它也不会只是用蹄子踢,而会拿出更激烈的行动向老虎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见,当教师带着一颗巧心倾听时,就能通过敏锐的分辨,细致的观察,捕捉到教学过程中极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加以追问,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对话。

倾听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艺术,它检验教师的关心、诚心和巧心,细致而智慧的倾听,呼应和理解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个性的表达中得到尊重,增强自信,使课堂在和谐的氛围中,引起心灵的碰撞,达到思想的交融,实现教学的有效,成就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