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角》这节课以前也上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效果十分不理想。那次我采用的方法是开门见山法。我是抛出了圆周角的定义,并结合图形给予正确的示范,并把能想到的几种顶点在圆上的角都展示给学生看,问学生是不是圆周角,是不是顶点在圆上的角都是圆周角?为什么两边要和圆相交,如果没有两边都和圆相交会犯什么错误,对照图形一一指出。苦口婆心,可是结果偏偏是让人失望,单元复习时有一次再提问圆周角定义,学生竟然齐声回答“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似乎这样定义就是对的,连我自己都怀疑是不是我当时就这样教的。这显然受到了圆心角定义的影响,这种结果真是让我几乎崩溃!

问题出现在哪儿?我反问自己。又要上《圆周角》这节课的内容了,想到以前的失败经历,感到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定要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有所改变。于是我很想在圆周角的定义教学时做一些变化,让这白开水的课堂来点薄荷,看是不是学生能精神为之一振。

[案例描述]

考虑到自己的学生学习特点,又由于前面刚学习了圆心角的概念作铺垫,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圆心角,那么什么样的角叫圆心角呢?”

有一学生立刻举手答:“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角与圆心角类似,也是一种与圆有关的角,叫圆周角。”并板书题目。

(师有意提到与圆心角类似,为学生的掉入陷阱做足了诱惑。)

师示范画出几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圆周角,问:“你能用自己的话定义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吗?请大家按这个定义画出一个圆周角,尽可能画的和别人不一样,你能设计出来吗?”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就画出圆周角。也有学生很认真的思考老师提出的要求,画的角与众不同,有的学生画出了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不相交的角。师选出这种类型画在黑板上。

师:“我们归结一下顶点在圆上的角有几类?它们都和我开始画的圆周角是同一类角吗?”

学生有不少摇头。

师:“黑板上画的角尽管顶点都在圆上,可有的不是圆周角。”师一一指出。

师:“我们刚才定义有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定义呢?大家按小组讨论一下。”

顿时教室热闹起来,不少学生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争论很激烈,有的同学好像胸有成竹。

讨论结束,请学生代表发言。一生很有自信地要回答,说:“圆周角的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

很多学生头直点,表示肯定。

师又问:“那到底该怎么定义圆周角呢?”

又有生答:“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对!”全班都在附和。

师:“非常好!”师板书圆周角的定义。

这一章的复习是好久之后的事情,问到圆心角的概念和圆周角的概念,发现效果还能特别的好,多数学生都能记得两者的概念,结果我很满意。

[教学反思]

两节课相比较,学生的学习素质大致相同,唯有的不同我认为只是我的设计上的变化,第二次的设计无疑成功了,这让我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我有了自己的反思。这样的设计成功在哪里?这次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圆周角的概念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设计了个陷阱,有意识将容易混淆的概念对比着去学习,学生用了类比的方法,说出了圆周角的定义,就掉入了我设计的陷阱,就在观念模棱两可还没确立的时候,老师又帮助学生立刻意识到问题,去质疑自己刚才下的结论,学生经过自己琢磨和互助合作,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从而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一些陷阱,正是给学生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因而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真正的完善数学知识,真正的学会自己学习的数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