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艺术与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高低息息相关。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便是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进行优化。一、准确简洁,教学语言要有知识性

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学语言必须是饱含知识性的,离开知识性原则,就无法使学生学有所获。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为保证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意思表达要言简意赅、字斟句酌、深思熟虑、逻辑严密、表达准确、简洁精炼、语句完整、语音清晰。故教师在教学文案编写的过程中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词句表达,对于冷僻、生涩的词汇要尽可能避免,使得教学语言尽量学生化、口头化,对于书面化的教学语言尽量运用简洁的语言使得学生容易听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语言张弛有度、强弱得当、准确有序、收发自如,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时刻随着自己的语言而转动。

二、幽默风趣,教学语言要有趣味性

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需要教师将自己广博的知识和睿智的思想运用含蓄而诙谐的语言进行表达。幽默风趣的语言富有启发性,生动而含蓄,有助于将语文课文中较为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恰当地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助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疲劳,增强记忆,以达到回味无穷的教学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引用歇后语、俗语、成语、谚语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借助于语言的力量赋予课堂无尽的幽默和形象。但同时要认识到,幽默风趣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绝非教学目的,不可让幽默成为课堂的主调,而要充分结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内容、重点以及对象来确定感情基调,否则容易造成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结果。

三、适度点拨,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和学要有效地进行结合,仅由教师一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点拨人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姿态应该是引而不发的,以起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以《愚公移山》一文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结尾,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点拨方式:愚公为何一定要移走这座大山?智叟是怎么看愚公的这一举动的?而愚公又是如何作答的?运用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有效抓住文眼,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四、情理交融,教学语言要有感染性

随着语文教材的不断改进,语文课堂也应不断改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感人、亲切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将自己所讲的课、所说的话与自己的真情实感、生活经验、身边的人和事、学生的经历等相贴合,做到寓意于情,情理交融,营造一种能够感染和熏陶学生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得语文课堂引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感,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共鸣,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反之,则会因为曲高和寡,舍近求远而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起不到共鸣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的力量将自己的思想和灵感表达出来,寓于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总体来说,将语言艺术充分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有效丰富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本领。同时,语言艺术也是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素养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积极地研究和探索语言艺术,对语言艺术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充分应用,帮助学生丰富和提升语言能力,抒发情感,在课堂学习中与课文充分融合,充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得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不断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