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效率,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也是课改以来从教者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所谓课堂效率,即我们说的有效效率,放之于初中语文来说即为单位时间内学生知识点、自身发展、有效作用等的比率。然而,什么才是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呢?许多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误区。

误区一:将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等同于高效课堂

某位教师,在教学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讲述了过长时间的作者生平,对教学文章内容却没有深入,并且在文章结束后又介绍了作者的其他文章,并且现场又花了10分钟进行了朗读,之后对介绍的其他文章又进行了点评。一堂课眼瞅下课,学生对于课文只有一遍的了解,知识点、文章结构等都没有分析,整堂课看似内容充实,节奏紧张,却没有多少效率可言。下课后,与这位教师交流时,问到这个问题,得到的答复却是:“让学生跳出文本,看深层次的问题,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没有了基础,高度只能是空中楼阁。高效课堂,首先应该找到原本的效率所在,在之基础上再谈及提升的高度。如果在教学伊始,教师能对教学文章进行细致的教导,让学生在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上得以充分掌握,那么,再谈及作者的其他文章,这样才能、也更容易触类旁通。从而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收获,这才是真正的高效。

误区二:将多媒体的大量运用,等同于高效课堂

某位教师,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一开始就播放了大量的图片,将这里的美景全方位地展现给学生,每张图不厌其烦地全都讲解,同时又将一段不短的旅游视频搭配音乐插播其间。之后,又讲解了自己和朋友在这里的旅行经历。这一回头,发现离下课已经不远,于是乎,接下来匆匆而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都反应不过来,就迎接了下课的铃声。之后,我与这位老师交流时,问及授课内容版块时间的问题,这位教师也很沮丧:“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这里的美景,有一个全方位的感受,并分享我的旅游经历,让他们有一个深层次的感受……”

以上例子的误区常出现在年轻教师身上,多媒体的大量运用,必然会过多地占据课堂有限的45分钟,结果就是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如果这位教师在授课之前,把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对自己所展示的图片和视频文件,能有一个统筹的时间估算,从而精简优化这部分内容,那么,学生在知识能力掌握的同时,能上升到对美和国家有一个爱的体现,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误区三:将活跃而不实的课堂活动,等同于高效课堂

在教学开始后,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将学生就近分组,之后将教学内容李白的《行路难》一诗,直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去感悟诗中的意境。并把自己准备的很多图片、朗读录音等播放给学生。美其名曰,主动性的本质回归。然而学生经历了最初简短的诗句朗读后,就陷入了哄闹的叫嚷,甚至对诗中一些场景的理解出现了故意的曲解,场面一度哄笑不断,而且有一种欲罢不止的趋势,教师多次引导,都已经失去了作用。

以上例子的误区在课改过程中大量出现。如果,这堂课教学分组之后,教师能将诗文进行朗读,并配以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进行解说,之后再进行学生自己的想象、感悟,收获的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浮夸无效的活动层面,而会指向教学目标这个本体,进而又有了学生自身的感悟,这样才能是教学目标之上的收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效课堂。

误区四:将虚夸的评价,等同于高效课堂

评价,本身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更是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知识的点拨。而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教师,在这个环节上,用语简单或者夸大,不能准确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定位,从而流于形式。

我们的评价,首先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引导性、启发性评价,则是我们高于基本效率的体现,即,真正的高效课堂评价。

高效课堂的误区还有一些,在这里我只将一些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进行例举评析,希望老师们都能得到启发和收获,使高效课堂真正呈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为我们的课改添砖加瓦,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