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是修饰文词或者词语的一种常用手法,是促使语言表达形成美感效果的辅助手段。

修辞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修辞对于任何语言都有着重要意义,若没有修辞,语言大多失去色彩。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了修辞教学,使得学生在修辞理解上存在困难。为此,本文对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提出几点拙见,以望对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一、初中语文常见修辞

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与对偶、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比喻与象征。

1.排比与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且语气一致所组成的修辞方法,而对偶是指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且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相排列在一起,形式较整齐。学生往往将排比与对偶相混淆,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此句则为对偶句,两句的字数相同,且结构相似,每一个词语都有相对词语,语意较丰富,表意凝练。

2.比喻与比拟。所谓比喻是让语言形象化,强调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比拟则无拟体,用鲜活的一事物来表达模糊不清的另一事物。如:“希望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灯塔”,此句为比喻,其中本体是希望,喻体是灯塔。

3.借喻与借代。猛然一看,借喻与借代仅一字之差,但是所包含的意思则相差较大。学生在修辞学习中往往不能够分辨两种修辞手法,主要是借喻与借代的本体都不出现,就增加了辨认难度。其中借喻是指比喻的一种,重在比方,本体与借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最终目的是描写事物,使语言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则是借喻,通过采用“梨花”来比喻“雪花”,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借代则是旨在强调两者的相关性,本体与借体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借体往往是其中某一部分、特征或材料等。

4.比喻与象征。象征是利用具体形象,进而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出与其相关的抽象概念、思想等。与比喻相比,象征往往带有全局性,在刻画人物、制造气氛及构思全文上有重要作用。如:鲁迅的作品《药》中有这样一句话“红白相间的花环”。认真阅读过鲁迅的这篇文章,则可了解到这句话是象征着革命的希望,此处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二、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教学途径

修辞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效率,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比教学。由于初中修辞手法较多,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教师在修辞教学中可采取对比教学法,通过举例对比进而提高学生对修辞的认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如:在讲解“比喻”修辞手法时,需要对不同的比喻进行形象化。若句子为明喻,本体和喻体都会在一个句子中出现,通常情况下,在本体与喻体之间有一个比喻词来连接。若句子为暗喻,尽管本体和喻体都会出现,但是并未有比喻词连接。又如:学习博喻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比喻同一个事物。应整体分析文章,从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加强文章的理解。

2.生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影响,甚至是一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修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语言对话能力。如:在学习《日出》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我顶悲剧,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学生往往并不注意“顶”字的用法,觉得采用这种副词来修饰名词在文章中比较常见。然而,巴金作家在选词时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通过这种消极修辞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可在生活中也试着使用修辞来对话,可提高语言的艺术化。

3.渗透教学。初中时期,语文课本中每一节课都涉及到修辞手法。因此,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而不是邻近考试,集中来讲解。在讲解文章字词内容时,渗透修辞教学,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字句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句子的修辞效果进行探究,弱化单独语句中的修辞效果,进而从宏观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初中语文修辞内容较复杂,且不具有系统性,往往出现在文章词句中。作为学生学习难点,教师应加强日常课堂中的修辞教学,探究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而使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同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增强文章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