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岛美术学院是国内开设摄影本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较早的一所学校,摄影专业成立至今已经近20年的时间。这20年正是数字摄影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的20年,摄影媒介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影响了摄影的行业标准,也影响和改变着摄影的观看和意义,我们的摄影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作调整。文章通过对我院摄影专业的近年来课程设置的介绍、学生摄影创作的实践分析等方面,展示我们在摄影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尤其是数字影像方面的观点和创作成果。

【关键词】数字影像 摄影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创作实践 摄影的观看

青岛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计

摄影专业整体的教学思路是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习实践课和选修课四个类别的课程进行递进和交叉的教学,以创作实践促进摄影基础水平的提高,以理论学习促进摄影艺术思维的拓展,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成为高素质的新一代艺术人才。培养学生以当代的文化视角,关注社会现实,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宽厚的人文精神。探索摄影表现形式和运用多种语言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品及整体呈现的把握能力。在作品表现形式与内容个性化、多样化及其宽泛表达的基础上,要求作品内涵的深度表达与专业技术精准性的普遍提升,力求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青岛美院摄影专业本科教学为四年制。第一学年统归我院基础教学部进行教学,主要通过素描和色彩的绘画课程训练学生们的基础造型能力。作为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衔接,在第二学期会开设一门《媒体概论》课程,将为全部影视动画系的一年级学生介绍我系相关专业的概况和特点(包括摄影、影视、动画、戏剧舞台美术四个专业)。第二、第三、第四学年,摄影专业学生就由摄影教研室负责教学安排。我们共开设了二十门课程,其中《摄影材料学》、《曝光与用光》、《摄影史》、《黑白摄影》、《作品赏析与摄影画面控制》、《数码影像基础》、《视觉心理学》等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基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负责训练学生的基本摄影技巧和建立学生的基本影像观点。之后在包括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分别针对摄影的三大类别(三大类别为:新闻与纪实摄影、广告与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与多媒体应用)设置了针对性训练的专业主干课和实习实践课,有《新闻与纪实、专题摄影》、《图片编辑》、《人像摄影》、《大画幅相机的使用》、《广告摄影》、《数码影像的应用与表现》、《艺术摄影》、《短片创作》、《摄影技术与技巧的应用与表现》(实践课)、《摄影创作实习》(实践课)、《毕业考察》(实习课)。同时,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学校统一开设了9周144个课时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学院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以开拓学生的眼界、突破原专业的思维模式。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各类别的摄影实践中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并找到了自己较为擅长的方向。在第四学年选择进入教研室下设的三个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

数字影像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教学中的数字影像应用训练

不论传统银盐成像技术还是数字影像技术,都是摄影实践的技术层面的应用手段。随着数字技术在摄影中的应用逐步成熟,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也不断加大数字摄影技术的相关训练。例如在《摄影材料学》的课程中,在制作针孔相机、使用胶片相机和传统银盐感光材料的冲印技术训练之外,加入了数字相机的使用知识内容。在《数码影像基础》课程里专门讲授数字影像的概念、工作流程、技术技巧,涉及到数字图像采集、银盐图像的数字化转换、数字图像后期处理、数字图像合成、数字打印、色彩管理技术等相关问题。再通过《数码影像运用与表现》、《艺术摄影》、《毕业创作》等专业主干课程,由教师设置主题性创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促进其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数字摄影制作技巧,理解数字影像创作的特有思维和作品面貌。

2.毕业创作作品中的数字影像创作实践

毕业创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完整的创作实践,对前三年摄影科目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学习进行梳理、总结、确立阶段性目标,是摄影专业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力求达到本专业的学术高点。因此,毕业创作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课程,四年级学生通过大半年的拍摄和制作,以一组完整的作品展示其个人的摄影思考,是学生合理运用摄影技巧、表达创作思想和摄影观的阶段性水平体现。

课程的核心内容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题材和材料限定,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寻找到自我表达的恰当出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宽厚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品及整体呈现的把握能力。要求作品具有当代精神的文化视角,关注当下的社会变革、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着眼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摄影实践,在保持摄影语言的纯粹性的同时,探索摄影表现形式和运用多种语言的可能性,以主观视觉与情绪的传达为路径,力求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依据这样的目的,根据摄影专业的创作特点,我们将毕业创作方向归纳为四类,分别是“艺术与实验摄影”、“纪实与专题摄影”、“商业与广告摄影”、“新媒体影像”。通过指导教师的讲授,对相关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以及课堂讨论,由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具体创作草案。经过多次的课堂集体讨论与师生的一对一的交流,制订出详尽的毕业创作方案,包括作品立意、摄影手段、拍摄与制作进度计划,最终展览形式等。随后是实验拍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摄影技巧和主题的契合度,师生的随时沟通促进实验拍摄的完成,并确定每位同学的图像样式与标准。之后就是大量的实际拍摄和电脑后期制作,按照毕业创作方案的进度完成作品。这之中会根据拍摄的进程深入,对学生之前的创作方案作部分的调整。通过这一系列的辅导工作,以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方式激励学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强调其作品的个性化表达,最终促使学生的毕业创作能够是一组完成度、深入度较高的摄影作品。

在辅导中,我们实际上很少强调数字摄影技术和银盐摄影技术的孰优孰劣,通常是基于同学本人的使用习惯以及在某些题材上利于哪种材料的特点发挥,引导学生使用哪种摄影技术,甚至是两种技术的混合使用。很多摄影作品是先利用大中画幅胶片相机的底片尺寸和某种胶片的成像色彩特性进行记录拍摄,冲洗后再通过扫描仪转成数字讯息,进入电脑后期处理,最终也是采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微喷打印完成品。这样的方式发挥了大底片的成像优势,也保留了一部分所谓摄影作品的“胶片感”,同时也发挥了数字摄影技术后期制作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2012届 龙佩作品《背后的故事—废塑料瓶》

数字影像技术时代对摄影教学的影响

毋庸置疑,当代社会已经完全进入数字技术时代,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网络的生活方式、基于数字化的影像传播,改变了摄影的意义、摄影的观看方式、也改变了摄影创作的思维路径。教学中,我们对待数字技术的态度和理解也在发生着转变。

1.摄影的观看和意义

感光材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摄影工作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摄影的意义和观看方式。170多年前,达盖尔等摄影术的缔造者们终于找到了将“光的绘画”留存下来的方法,卤化银的转换是其核心的技术。不论银版法、湿版法还是柯达的软片,摄影首先建立在了化学感光材料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摄影的器材制造、拍摄方式、拍摄对象、思考模式、影像价值都随着感光材料的变化而变化着。

在胶片时代,获得一幅影像需要经历拍摄、冲洗、放制等一系列流程,期间的时间跨度和消费成本以及得到影像的不确定性天然地赋予了摄影一种仪式感。十几年前,数字相机真正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银盐摄影技术在大众消费领域逐步被取代。摄影的消费成本越来越低,获得一幅影像变得容易和即时,原先获得影像的仪式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银盐时代的摄影作品多是原版原作,即使可以进行复制,基于同一底片的多次制作所得到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更何况摄影家可能并不是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制作同一底片的多幅图片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基于这种原作概念下的。数字影像的出现和逐步成熟,摄影的原作观看形式的意义正在被消解,我们每天可能阅览上百张图片,但大多是通过网络在屏幕上观看(电脑屏幕亦或手机屏幕)。数字时代,我们对待图片是随意的、快速的,没有了面对原作时的郑重和静观;数字时代,我们拍摄图片更多的是分享私人的视觉日记,而不是制造一幅经典的摄影作品。

从获得影像的快感转变到分享影像的快感,这是数字影像技术和数字化传播带来的摄影意义的重大改变。因此,作为影像创造者的当代摄影师们,不可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记录,必须在图像里赋予个体对周遭生活的理解,必须带入强烈的个人观点表达,这直接影响着我们在教学中对课程的设计和摄影创 作中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设定。从2003年开始,我们几乎两年就会重新修订一次教学大纲,整体上是将分解的过细、过多的传统胶片摄影技术的课程进行压缩和重组,对应的开设一两门数字摄影技术的培训课程,设置主题性创作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具体的技术障碍。十年中,《摄影滤镜》、《彩色摄影》、《摄影构图》、《新闻写作》等课程被取消,对《摄影材料学》、《摄影曝光》、《摄影用光》、《暗房技术》、《黑白摄影》等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合并,并增加涉及到的数字摄影的相关内容,新增设了《数码摄影基础》、《数码影像的运用与表现》、《艺术摄影》、《摄影创作》等数字摄影和创作性课程,修订和强化了《摄影史》、《视觉心理学》、《作品赏析与摄影画面控制》等理论性课程的内容,力图引导学生突破原有摄影视野的一些局限,充分应用摄影技术的所有媒介,在更广的视角下看待摄影和使用摄影表达自己。

2.数字影像技术对摄影创作思维路径的影响

基于传统银盐摄影的意义:获得影像的快感,传统的胶片摄影美学建立在记录特性的基础之上。作品强调直接性、瞬间性,工作方法通常是现场的、一次性完成的,这种在流动变化的拍摄现场即时截取某个片段的摄影方式,我们认为是一种“减法”的思维路径。因此,使用传统银盐摄影技术的摄影师,其思考的重点通常是“选择”,选择什么特点的胶片,选择什么样的光线与空间环境,选择截取哪一个瞬间的片段画面等。而数字摄影完全突破了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摄影的记录美学特征,所处的时代正好又是当代艺术借用摄影手段的时期,艺术家的介入,使得相比银盐摄影更容易使用的数字摄影在艺术摄影领域得到扩展,在摄影史中又寻找到了画意摄影的根源作其美学对应。作品强调观念性、画面的完美、视觉的冲击,从草图设计、数字影像素材的采集,到数字后期的合成、3D技术与插画等其他媒材与摄影的混合,诸如此类的工作方式决定了数字影像对原有银盐影像美学的全面颠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加法”的思维路径。使用数字摄影技术的摄影师或者是艺术家,其思考的重点通常是“制造”,数字影像的制作更像是在一块空白的画布上作画,制造怎样的视觉符号,制造怎样的观念,制造怎样的奇幻叙事。当然,现在还有相当多的摄影师坚持着胶片摄影的思维方式和拍摄方式,但是,数字摄影的“制造”思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从数字摄影的广泛应用来看,摄影原有的“真实”美学基本已经失效,影像的思维完全是在“制造”的路径之下了。这种特征在我们近十年的学生毕业作品中已经非常明显,单纯的现场记录的纪实、报道摄影作品在逐步减少,观念先行、对被摄对象的主观控制、戏剧化的布景、数字合成制作的作品越来越多。

结语

从2000年之后,数字摄影技术开始进入我们的教学系统。在当时,摄影界还在讨论数字摄影与传统银盐摄影的孰优孰劣,到底谁会取代谁的问题。如今,数字摄影技术已经在应用领域全面取代传统银盐技术,在艺术领域也形成了数字影像的语言方式,和传统银盐作品平起平坐,受到了美术馆和收藏界的认可。在这么短的时间跨度里,数字技术使得摄影的观念和美学特点、创作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使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不断作着相应的调整。当下的数字技术仍在高速变革的时期,数字相机和数字摄像机大有合二为一的趋势,今后的摄影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数字摄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