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产物,它们或叙事,或言情,或喜悦,或悲伤,或在主体的情感中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多数情况下,小学生们由于受到年龄、经历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干扰,无法用最好的办法去解读课文中包含的“情味”,而语文老师需要做的,便是通过对各种细节的把握去帮助学生们领略那些浓浓或款款的深情。

一、有效泛读,引领认知

教师在进行泛读时,学生们可以通过仔细聆听来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而泛读的好处在于其具备了“声情并茂”的特点,无论是抑扬顿挫或含情脉脉,都能让学生们在感官上受到相应的刺激,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自己的认知。比如《秋天》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通过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在不经意间的到来,含有对秋天到来的期待及喜爱之情。教师若不通过泛读,读出喜悦和期待的感觉,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和把握其中的情感。

将学生们熟悉的课外内容引入课内也能够达到让学生们快速熟悉课文的目的,以便于教学的开展。比如在讲《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与电视剧中的情节做一定的联系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看过《西游记》电视剧的学生在不看课文内容之前向班级学生讲述这一段的主要情节,而后和课文中的内容做一定的比较,让学生们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并说说电视剧和课文内容哪个更加精彩,这样一来便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与热情,而且相较于陌生的知识来说,他们更乐于接受自己熟悉并且喜欢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精简内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拣取而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情趣的发掘与打磨,则不失为另一个优异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被业界称之为生活化教学。比如《早》这一课,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鲁迅先生当年所度过的“三味书屋”及“早”字在文章和现实生活中的深刻含义。如果单纯的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来进行教学安排,学生们往往很难把握课文的主旨。而细心的老师们会发现,课文中的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情趣教学来完成。

如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寿镜吾老先生这回该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此处的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演示这句话的朗读腔调,而后再让学生们尽量模仿着老先生的腔调来喊出这句话来,在一声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之后,再转到对课文内容及“早”字的具体教学之上,学生们自然学得开心,情趣教学的窗口自然也就被顺利打开了。某种程度上说,此种教学方式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让他们担当课堂的主人。可见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要落在细节之上,细节描写不仅可以给文章作一个良好的铺垫,更能激发学生的联想。

三、情感铺垫,彼此共鸣

也许有一些人会把情趣教学和幽默教学画上等号,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情趣教学的主旨在于创设优异的教学氛围,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从而渐次达到“教师轻松教、学生高兴学”的目标。在师生情感上达到共鸣是想要完成情趣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表现有许多种,如课堂上的默契微笑、点头,如老师和学生间的互相感动等。

如《明天,我们毕业》这一课。抛开文章的内容不看,其内容当中的诸多细节都能够帮助师生达到情感共鸣的状态,而语文老师需要做的是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好这些细节,并通过品读细节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深刻的进行感知。如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它本身便可以作为学生对老师的临别赠言,学生们读起来会有感觉,而老师听起来更会有感动;再如那一首关于离别的歌曲,当学生们共同唱起来的时候,一切的情感都会在“不言中”悄然潜行,流淌在师生们的心里。针对这样的课文,语文老师可以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品读,自己体会,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文章,老师只需要在他们分别读完课文之后为他们赠上只言片语的临别赠言,即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激活“情趣”需要教师注意对“细节”的把握,不能单纯地为了“情趣”而“情趣”,因为归根结底,“情趣它都是来源于”文本的“细节”之中,在激活“情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的合理性,不能因为了激活“情趣”而脱离了“细节”,应以“细节”激活“情趣”,以“情趣”丰满“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