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在此背景下,作为古代文化载体的文言文,今后必将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时代呼吁鲁迅、郭沫若、钱玄同似的文化大师出现,而他们的光辉成就,充分证明了他们的根深深地扎进了中华民族这片文化沃土之中。此时此刻,“梅光之迪”的笑声仿佛又回荡在我的耳畔。现在,历史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因此,我不揣浅陋,愿将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粗浅尝试晒出来。

一、积累词汇,打牢基础

文言文中,大量存在的是诸如“日、月、山、水、鸟、兽、虫、鱼”之类的实词,他们基本意义没有太大的改变。在学习时,同学们只需将这些古汉语单音词,转化成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双音词就可以了。对于那些词义发生扩大、缩小、转移的少部分实词,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不难解决。这样,文言虚词的用法,就成了学习的难点,需要下些功夫去记忆。好在这些文言虚词并不多,初中课本常见的有“之、乎、者、也、于、为、以、而、则、焉、其、所、乃、然”等。如果对它们的用法加以梳理记录,不断补充,逐个突破,掌握起来并不艰难。至于文言句式,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掌握只要求,同学们有所了解即可。

按照上述的想法,学习《童趣》时,同学们整理了“之”的三种用法,“而”“以”的各两种用法,“于”“其”的各一种用法。此后,每学习一篇新文言文,补充一些新用法。三年下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

二、品析语言,感知文意

疏通文言词汇的意义后,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不管教材有没有要求背诵,我都让他们背诵。例如,学习《观潮》一文时,我让同学们想象“银线”与“玉城雪岭”造成的不同视觉效应,再调动听觉“雷霆”的感受,联想现代科技的激光,理解“激射”一词,再想象“吞天”“沃日”的样子,“势极雄豪”就是水到渠成的恰当赞词了,而杨成斋的“诗云”便成了对这幅画面的精确概括,不由作者不引用。

至于第二段中对“教阅水军”的场面描写,给同学配上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画面,同学们自不难体会、南宋水军的训练有素,从而对文中的“如履平地”、“黄烟四起”、“声如崩山”等词有深切理解,而描写“善泅者”、“夸能”的第三段,也让同学们想到了“阅兵”前的艰苦训练场景。经过这样的联想学习之后,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背诵也变得有味、轻松了。

三、研究主旨,培养品德

有感于当前社会的道德危机,马加爵、药家鑫等大学生的戕害生命,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不仅挖掘现代文中的思想内容,培养同学们的道德品质,还从文言文中寻觅中华民族先贤的思想元素,以此唤起同学们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传播。例如,结合《〈论语〉十则》,我讲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的思想内核,此即现代歌曲中所唱的“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意思。讲《〈孟子〉二章》时,我讲孟子“民为贵”的思想,讲《鱼我所欲也》时我说明了孟子注重挖掘人们心中“善”的品质,讲了他的“性善论”思想。顺便提及荀子、韩非子主张用“法”对“恶”进行惩罚。其他如学习《公输》、《〈庄子〉故事两则》等文时,我又讲了“兼爱”、“无为”等思想的积极意义,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让同学们讨论“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表现有何不同。当大家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后,我又向他们补充说明了滕子京准备“大恸数声”的表现。作者借此文劝滕子京能与他一起成为“古仁人”,因而有“吾谁与归”之叹。接下来,我让同学们将范仲淹的“忧乐观”、“置义田”与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让利于民”等思想相联系,此后又讲欧阳修的“乐民之乐”思想。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古人博达的思想情怀。而现在国人的一些行为都能从古人那里找到思想根源,从而认识“文以载道”之“道”这一主旨的重要性,进而加强自我修养,成为像“古仁人”那样的“君子”,使“君子之风”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

总之,通过这种将文言文先读厚,再读薄的阅读,即可实现周振甫先生提倡的“立体阅读”的目标,使文言文变得有味,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