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我讲清了,学生为何还糊涂,我炒题多遍,学生为何还不消化,学生一错再错,我们就一讲再讲。很显见,这样的做法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做的是如何以学定教,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更好学,好比随时准备搭好一把隐形的梯子,让学生顺利爬坡。

一、搭把“梯”让学生学得更自主

在教学《有趣的搭配》中两顶帽子搭配三个木偶,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这道题时,如果把教材上的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按部就班,边连线,边讲解清楚,要不了几分钟,老师就又一次相当完美地充当了演讲家,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但这样学生的收益究竟有多少?假如换个角度,让学生先学,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定教学,先布置预习,预习时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借助一些道具摆一摆找寻答案,很多时候操作就是思维的外显,孩子们思维的流畅性来自于有趣的操作。学生有不按顺序搭配的;有先选木偶再按顺序配帽子;有先选帽子再按顺序配木偶。表达时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图案、有的用图形、也有的用数字或字母代替帽子和木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一个个“小精灵”竟然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即便有的不那么完美,但却那么真实有价值。学生自己学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搭“梯”了,在留心观察学生操作情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先让不按顺序搭配的学生操作演示,再让按顺序搭配的学生操作演示,让学生自发进行比较,体会、醒悟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深处接纳这种策略,自觉运用有序搭配的策略,这样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搭把“梯”让学生学得更自信

我们虽然极力主张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亦是不可或缺的。点拨关键要有预见性,又不能操之过急。到位的点拨似润物无声的春雨般来的及时,能带给课堂长久的生命活力。

如教学《认识公顷》这课,要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其实是比较难的,既然预见了这一难点,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有层次地搭一些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去深刻体会到1公顷的实际大小。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具体感知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看一看有多少步,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有100米,有了对100米的充分感知后,再顺势推进,如果以刚才走的100米为边长,围一个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想象一下有多大。接着来到操场,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平方米有多大,并推想: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操场的面积大约是2000平方米,大约5个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200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这样层层递进,学生顺着梯子不断地充满自信爬坡前行。最后安排学生自主研究,挑战自我,完成练习。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2个同学,1公顷的面积大约可以站(120000)个同学,2个课桌面约1平方米,1公顷约有(20000)个课桌面拼成。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10平方米,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1000辆。这样有条不紊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物体出发,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丰富对1公顷的感知。

学生的学习就如同在爬坡,他们不断挑战自己,最终越爬越高,登上知识的高峰。老师就是要提早预见哪里会有障碍,在何处为学生搭把梯,让他们可以顺利地爬坡,而不是背着他们或拉着他们爬。

三、搭把“梯”让学生学得更自由

当我们审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时,首先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的自由。每个人都讨厌被强迫或被限制。上课时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说、自由地说,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不随意抹杀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学习活动,小组内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平等的地位让学生更加无拘无束,具有更自由的学习空间。设计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分层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批改作业时不是一味地责备学生,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与其背着学生爬坡,不如给他们搭一把梯子,让他们自主、自信、自由地自己爬,也许这一路看到的风景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