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密不可分。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著作都饱含丰富的文学色彩。鲁迅先生就曾高度赞赏《史记》的历史与文学的结合,谓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历史教材因其学科特点,语言表达以史学术语为主,强调理性思维,缺乏美学情趣。而文学知识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这能丰富教师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文学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一、解读文学作品,体验历史情景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历史人物、事件不能再现和重演,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文学作品有两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现的生活,二是用来表现这种生活的语言。用生活和语言的形象描写来衬托历史,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讲“三一八”惨案时,可以联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再现北洋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革命青年的情形。然后再分析1926年北伐时,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迫于日帝提出的抗议及种种无理条件,北洋政府制造了屠杀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讲新文化运动时可以引用鲁迅的《狂人日记》,这部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学生可因此体验封建礼教的黑暗,理解新文化时期的思想启蒙。当学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游击战,学生不理解什么是游击战,可让学生回忆孙犁的《荷花淀》的情节,通过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愉快地送丈夫到前线杀敌和自己在遇敌时勇敢地参战的形象描写,游击战的形象就跃于眼前,学生更进一步体验了何为人民战争。

在学习完红军长征以后,让学生欣赏并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来重走长征路,并借助思维活动深刻记忆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知识点,又可以感受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的伟大精神。

讲授《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时候,引导学生利用《鼓浪屿之波》的歌词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散文诗《乡愁》来辅助教学,通过两位作者身在大陆、家在台湾和身在台湾、家在大陆的亲身体验,来表达对骨肉同胞分离的痛苦和对海峡两岸交往的期盼。黑奴制度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焦点问题,介绍美国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让学生感受到黑人奴隶制度的罪恶。

二、借助文学知识,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

借助文学作品,不但有助于增加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使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清晰,而且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如,讲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用鲁迅的《药》和《阿Q正传》。鲁迅通过对人血馒头和阿Q式革命的描写,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国民性弱点,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底层民众,革命不关心民众,民众不理解革命。中国迫切需要一场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经过这样的引导,对历史教材中的“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此外还可以研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鲁迅的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深情地缅怀了烈士的光辉业绩,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介绍这篇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所造成的白色恐怖的理解。

讲《国共十年对峙》时的土地革命时,可以引用毛泽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以帮助学生增强对当时国民党新军阀派系斗争以及国共关系的理解。蒋桂战争使得江西境内敌人兵力空虚,毛泽东不失时机地于回师赣南开展游击战争,闽西苏区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这首词就是在红军占领上杭之后,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时写的。学生从中可以形象地得出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利用白色政权自相残杀的分裂和战争,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巩固扩大红色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由于文学作品的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异,因而他们在看待历史问题、人物、事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评判标准各异,得出的结论也丰富多样。如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自古褒贬不一,肯定的有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否定的有胡曾的《汗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千戈起,恫惆龙舟更不回”。两种对立的文学作品都引用,有助于学生对隋炀帝作全面客观的评价。

这符合新课标强调的“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作结论(评论),目的也是让学生自己见仁见智去评判,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能力。运用文学作品评价历史也不失是一种新的探索。

三、感悟文学情怀,加强学生的情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情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文学作品的本质是情感道德,它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能以情动人,弥补了历史教材的不足。因此,用文学作品来进行情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比其他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之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也,岂因祸福避趋之”、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维克多雨果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等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当了然于胸,在讲课时要信手拈来,可以从道德修养的许多方面给学生以启迪。

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春愁难遭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襟。四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勾起人们对甲午战败失台之痛。黄花岗起义的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引起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家为革命而献身精神的由衷之情。运用文学作品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易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欣慰鼓舞的气氛之中,这比平铺直叙地罗列史实后再照本宣科讲解一下,效果要好得多。

CCTV《感动中国》有一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撒播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以优美的现代诗歌形式讴歌了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丰功伟绩。爱国主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是中学历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灵魂。在讲述抗日战争的时候,就可以引用吉鸿昌的名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讲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可以引用《沁园春·长沙》。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神采飞扬,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苦求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广泛使用这些精练、优美、诗意般的文学语言会比单纯的思想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但是,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历史教学要注意几个原则。第一,不能盲目地把文学作品当做史料应用,有些文学作品恰恰与历史事实相反,历史教师要严格甄别,以免误导学生;第二,文史结合要恰到好处,不能一味地为追求课堂的生动而讲述文学,把历史课上成欣赏课;第三,应多引用耳熟能详的文学知识,最好能达到师生之间的共鸣,而生疏的、艰涩的文学知识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

总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强调运用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大力提倡文史综合的今天,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是时代的要求。当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已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文史兼通,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应当培养多学科贯通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