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语文课堂中往往出现“得意而忘形”的现象,我认为关注特殊的文本语言和表达方法具有理解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结构、受到思想熏陶等多重价值,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种的地,要浇的园。

一、关注特殊的文本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正因为语言在文学创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其形象性、模糊性和音乐性。

1.彰显语言的形象性。形象性的语言才能使人获得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的审美效果。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有两段描写扫路人的片段之所以为人称道,就因为其语言具有形象性——“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眼睛炯炯有神”。短短的几个分句,使读者如见其人,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一直坚持在天游峰上扫路老者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语言的模糊性。数学学科中的语言能使人理性思考,而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则是一种模糊语言。如《广玉兰》一文中的:“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似这种不但不精确,反而十分模糊的语言比比皆是,教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审美的再创造提供极为广阔的心理空间,使学生在对“似白非白”、“ 似玉非玉”的再三咀嚼和玩味之中,隐约地见到那花朵的洁净、高雅,并在这种揣摩玩味之中深刻领悟到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3.欣赏语言的音乐性。文本中有的语言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听觉上的美感。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奏等,通过语言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的规律性来实现教学。例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便运用了参差不齐的长短句、词语的反复、短促的节奏等手法,不但表现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也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

二、关注特殊的表现手法

1.独特的修辞手法。小学阶段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多为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看似简单,如果运用的角度新颖独特的话,所起到的却是艺术化的效果。如《安塞腰鼓》一文大量运用了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样形式多样的排比不仅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特殊的篇章结构。一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就如一个人的骨架,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把“骨架”立起来,更要求别出心裁,富有新意。如《钱学森》一课的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英英学古诗》采取了“文包诗”的独特结构;《麋鹿》一课开头运用了“情景再现”……

3.不同的体裁特点。好的阅读教学,应该紧紧抓住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展开教学,用诗歌的方式去教学诗歌,用散文的方式去教学散文,用童话的方式去教学童话……如特级教师薛发根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紧扣书信这种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薛老师直奔课题中的“信”,先指导学生读懂信的格式,弄清楚一封信应该包括几个部分。在讨论“巴金爷爷是怎么回信”时,薛老师相机归结为“真诚”,告诉学生:书信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内心真实而自然的情感表述出来。薛老师的教学正凸显了书信教学的价值取向:书信的阅读不仅是理解和感受,更是学习与人沟通与交流的实用能力。

“言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