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来以严谨的逻辑思维与计算能力而著称,因此,其学科特征多少被赋予了“枯燥”、“难度大”、“无趣”等负面色彩。为了更好地消除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数学教学增添更多生活气息与色彩。

一、引入生活问题

问题是激发思考的最好介质,因此,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在遵循教学要求,符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以避免知识单纯地停留在课本上而显得乏善可陈,毫无趣味。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为例,该单元主要在于教会学生数数。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门后有多少把扫帚、拖把,一排有多少张桌子,一个楼层里有多少间课室,一个楼道里有多少个台阶,家里一共住着多少位家庭成员等。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想母亲去市场买菜时,是选择个头比较大的水果,还是个头比较小的水果,是选择斤两比较重的水果,还是斤两比较轻的水果等。教师在引入问题时,需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其答案应当是显而易见的或是稍微提醒学生就可以被正确揭晓的,避免问题难度过大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情境

情境创设法也是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了让小学数学的教学能够洋溢着更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模拟生活情境。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及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为例,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简单数字的加减运算法则。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开学在即,爸爸妈妈带着小明去文具店采购文具用品,小明看中了三支中华铅笔、一支圆珠笔、两只黑水笔、一块橡皮擦、一个铅笔刨、一支涂改液。爸爸又挑选了两本作业本、三张书皮。妈妈则挑选了一个铅笔盒、一把戒尺、一支彩色铅笔。结算时,老板要让小明自己清点下,一共购买了几样物品,每样物品的件数等”。这一场景与学生非常贴近,因为几乎每一位学生在开学前都会由父母带着一起去购买文具用品,而所选购的文具也与情境中小明、爸爸、妈妈所看重的大同小异。因此,该情境容易让学生回想其自己有过的经历,从而增添了对情境的亲切感与熟悉感。同时,曾经的经历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情境中,并以小明的身份来完成文具店老板对小明所提出的问题。如此一来,教材内容并不只是枯燥的运算法则或者冰冷的数字符号,而是被赋予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在运用生活情境创设法为数学教学增添生活气息时,教师应当把握好真实性与贴切性的原则,即该情景应当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而且最好是有趣的,由此才能激发小学生的精神共鸣,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细胞。

三、关注生活体验

小学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群体,其观察生活,观察世界的角度也更为纯真与有趣,常常是奇思妙想,容易让人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比如以光束(太阳照在身上所投射下的背影)为参照物,早上、中午、晚上,学生对自己的背影大小、方位的认知及其所判断得出的方向。又或者当学生跟随父母去陌生的地方,如从未去过的游乐场、电影院、超市、玩具店时,一路上对方向、方位、道路标示等的认知与印象,与当随父母沿途回家时所判断的方向是否有误等。在关注学生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思维角度与认知特点,以此为参照来设计出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的教案。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对学生的了解,认识到学生个人在学习或生活中的思考长短处,以帮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扬长避短。

小学数学是学生开始真正地接触、认知并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因此,该阶段的教学重点并不在于急切地培养学生的系列数学能力,而是更多地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通过在教学课堂上引入生活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关注生活体验来使数学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以帮助并引导学生感知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