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观如是说:“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最终目标。”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最基本的因素。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因为有了想象力,人类才不会局限于固有的模式中,人类才有了巨大的发展。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以文字为根本,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字的内涵包罗万象,如果学生不展开想象,那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只是一排排中文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枯燥无味,不能从中体味到阅读的乐趣,也不能展开想象,不能对这些文字进行再创造,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画面,无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境及主旨。

例如,笔者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就利用第四段,来训练学生想象力。此段有这样的一句话:“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我设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中用了两个“也”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思考这个问题。虽然大多数学生不认识槐树,也没有见过槐树落花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同学们似乎看见了这样的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打开门一看,满院子里是一片白色,好像下了一场大雪似的。此时心情大好,急速走过去,踩上几脚,没有听到踏雪“咯吱、咯吱”的声音,捧一掬闻闻,和雪一样清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可以走近作者,进入作者思想,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所以,在想象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以文本为桥梁,构建想象力

人教版必修四中的《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王国维认为它“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为了让学生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更贴近,去理解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的批判之情。我要求学生熟读文本,在和文本直接交流中来想象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段对农民的压迫和农民的反抗精神。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想象出当时官僚是多么的昏庸无道。有文为证:桃杌这个昏官,信奉的是“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可见他的昏庸,贪婪,草菅人命。桃杌根本不去现场考察,只是依靠严刑拷打来逼打成招,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可是窦娥并没有妥协,她的反抗精神越来越强烈:她斥骂天地“欺软怕硬”、“不分好歹”、“错堪贤愚”。

所以,只有通过文本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与作者心心相通,感知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批判元代社会腐败的统治,对当今的社会有着很大的现实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意义。

三、放飞思维,彰显个性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暴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想象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想象力,就没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教学重点,只有这样,才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定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