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要求:“对语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多质疑,架起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将学生的疑惑传达给教师,教师“以学定教”,课堂真正实现交流、合作与探究。使有效质疑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如何让学生带疑而学,不断质疑书本的内容,提出独到的意见和看法,达到兴趣与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敢于质疑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我们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就提供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课堂中学生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敢于质疑。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角色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学生明显敢说,多说。

公开课《我爱故乡的杨梅》,检查生字预习时,一个学生很焦虑,她突然举手提问:老师,我有个问题,生怕一会儿忘了,我可以提问吗?得到允许后,他说:把《我爱故乡的杨梅》改成《我爱杨梅》行吗?他问的很突兀,与课堂流程格格不入,但这个问题问得有一定价值,可以引发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我慎重记下他的问题,学完生字,我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作者是爱故乡还是爱杨梅?加上“故乡”表达了什么感情?从课题入手,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公开课都允许学生打乱,学生得到很大的鼓励,阅读更细心,思维更加积极。在边读边思中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语文教师要多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阅读体验,激发生疑的热情,鼓励学说出自己的疑惑和奇思妙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传授质疑方法,学生善于质疑

课堂改革中我知道:如果教师的生活经验在质疑中左右学生的思维,质疑依赖教师的思维,就会形成假性的课堂质疑;而教师追求“自由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容易造成整个教学过程分散混乱,没有整体感。就是说强制性改变学生的想法或矫枉过正的单纯尊重学生自己的思路都不可行,我们要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坏学生的个性。使质疑立足教材,又不拘泥教材,而有适度超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提问在方法上予以指导,引导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 抓住重点提问。

2.不理解处质疑。

3.在课文留白处质疑。

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对象充满个性,课堂对话不断生成,即使同一位教师上同一堂课,面对不同的学生,疑问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提问、质疑,是语文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使理解更准确、全面、深刻。教无定法,质疑引导更是如此,只要教学双方都做有心人,我们就能在课堂各显神通。

三、拓展学生思维,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头脑存在问题,就会主动思考,有求知的欲望,积极学习知识。质疑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仅体现在课堂远远不够,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质疑、自主探究,获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

阅读《秋天的水》时,质疑:落叶像一只小船在长长的水中漂流,可能会遇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童真童趣洋溢课堂:农民伯伯在河边收庄稼,牛羊到河边饮水,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落叶小船,小鱼嬉戏,落水的小虫……读《海伦·凯勒》时,质疑:海伦·凯勒那种超越苦难、战胜自我的精神让我们折服,生活中有像海伦·凯勒的人吗?学生们十分投入,搜集了许多名人和身残志坚的事迹。侃侃而谈,沉浸在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境界里,学生的情操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净化,知识得到了拓展。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课改的呼唤。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更应从“主体性教学”的角度,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课堂的“真学”。让我们携手,使质疑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