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目前倡导的“少教多学”、“高效生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少教”就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量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吸收、消化、探求知识;所谓的“高效”,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收获最大,学到的知识最多。一、精讲与拓展

以人教版小语十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开启中国名著之旅”。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单凭一篇短短的课文让学生去体会人物形象恐怕太单薄、乏力了。学生必须得读原著!于是,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读书活动——“亲子阅读”,确定本学期班级读书内容,主题是“走进古典名著,感受名著魅力”。要求每人至少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刚开始学生有畏难情绪,他们习惯了看《阿衰》,看漫画,对这种文学作品不太感兴趣。我就做了一个小小的动员:“《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把借来的箭还回去了没有?《景阳冈》里武松打死了老虎后又发生了什么事?他后来去梁山泊了吗?梁山泊里有一百零八条好汉,你能说出几条好汉和他们的故事?到时候我们要开展说三国、聊水浒、话西游的活动,看谁知道得多。”经这一鼓动,学生慢慢读开了。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还不止读一本呢!上课的时候,因学生对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老师就精讲课文中人物的特点和这些特点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如《草船借箭》一课,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诸葛亮“神”在哪些地方?抓住这个“神”字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不仅能说出文中“神”的地方,还能说出诸葛亮借东风、气周瑜、烧赤壁、空城计等许多三国故事,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形象和特点深深地在学生心中扎了根,对三国中的其他人物学生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至于周瑜为什么会失败,老师给学生以点拨,除了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外,跟他的定式思维也有关系,他一心想的就是“造”箭,而诸葛亮打破定式,创新思维,巧妙“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还知道了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智慧是不可战胜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生成得来全不费工夫,三维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二、巧用多媒体 突破重难点

如我在教学十册语文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由于巧妙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成功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效果。《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有一段王熙凤的外貌描写,特别是穿戴、服饰描写那几句生涩难懂。有些学生就问我:“老师,王熙凤穿的是啥玩意儿,我读都读不通顺。”看来,学生的兴趣点不在她的语言,而在她的穿戴上。大家都没见过那些服饰,所以很好奇。我何不利用多媒体把她穿的、戴的,一样一样展示出来给学生看,既开眼界长知识,又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等这些饰品图片时,教室里都沸腾了!精美的饰品引得学生啧啧称赞。他们还边看边把饰品的名字、样子、意思联系起来读,反复几遍课文也读通顺了。再瞧瞧王熙凤穿的衣服:“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有学生惊叹道:“老师,她穿得像皇后一样!”“太美了!”“这值多少钱啊?她真富贵呀!”……不用说,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学生对王熙凤在贾府里特殊尊贵的地位有了直观的印象。我便顺势问学生:“她穿得如此雍容华贵,再看看她长得怎么样?”学生马上就能勾画出“一双丹凤三角眼……单唇未启笑先闻。”老师相机板书:眼、眉、身材、面容、嘴唇。告诉学生这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学生的兴趣点就是老师教学设计的起点,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型。真正做到少教多学,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生本课堂。

作者单位 山东省汉中市陕飞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