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旨在不断提高学生认识自然、享受生活、指导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

一、现实问题的选取原则

1.鲜活性原则。

“现实问题”的选择按照相关知识与能力主题的要求,选取的“现实问题”最好是当下的、身边的、熟悉的,同时要注重其对未来可能的预见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针对性原则。

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选取时,不能随意,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脱离了地理教学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难以保证了。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选择有趣的“现实问题”无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探究性原则。

将“现实问题”引入地理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现实问题”不能太简单,让学生一眼看穿,而是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二、基于现实问题的地理课堂的构建策略

1.以“实”布境,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当前的地理课堂与现实生活相分离,学生感觉地理知识是抽象的,与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相关性不大,甚至觉得地理知识是“无用的”。如果将“现实问题”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由“现实问题”布置的情境中学习,就可以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学习的难度。

2.以“趣”生疑,在趣闻中激发认知冲突。

有趣的案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选择有趣的“现实问题”并不仅仅是满足调节课堂氛围的需要。利用“现实问题”进行地理课堂教学,重要的促使学生在了解现实案例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如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向学生介绍“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引发抢盐”的风波。学生对这个事件很感兴趣,但是最终并没有出现食盐紧缺的状况。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中国人为什么会出现抢盐事件呢?为什么核污染没有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呢?由“抢盐事件”激发学生思考日本附近海域的洋流、大气环流状况及其对福岛核污染的影响等地理问题。

3.以“问”促思,在问题探究中内化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引入“现实”不是给课堂“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 罗素说:“唯有大量怀疑论之方策才能扯去把我们与真理隔绝的帐幔。”在与学生一起分享“现实”时,更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在学习《产业转移》时,笔者与学生一起看了“2012年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关闭在华制造企业”的视频短片,阿迪、耐克等运动品牌服饰,学生都比较熟悉。正当他们议论纷纷时,笔者及时提出问题:①阿迪、耐克等企业为什么在上世纪90年代从欧美转移到我国呢?②现在这些企业为什么又舍中国而去呢?他们为什么选择东南亚作为新的生产地?③这样的状况,对我国与东南亚地区有什么影响?④面对如此状况,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些“现实问题”,推动学生不断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等知识。通过探究这些 “现实问题”,学生也将课本知识逐渐内化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思想”。

4.以“用”固知,在应用中提升认知层次。

学习的目的在于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进而去探索未知世界。地理又是一门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设计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总之,现实问题是地理教学的新鲜血液和地理教材最重要的补充,是增强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地理和现实问题结合时,地理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