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文学作品犹如浩瀚的星空,亦如深邃的海洋。我们阅读的过程,便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也是一段生命的旅行。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正如李商隐的“锦瑟”篇,自从它问世以来就引无数专家学者折腰,然而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都没有达成基本一致的认识,恐怕永远也不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因此,阅读经典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必须置身其中,细细品味、用心体悟方可寻得一二。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引领学生寻幽探微,发现其中的奥妙。

细节,往往凸显人物心理和性情。例如,人教版《鸿门宴》第一段中描写项羽听闻曹无伤带来的消息之后是“大怒曰”,而第二段中刘邦听了张良的报告之后却是“大惊,曰”。以往,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两不同的神态,很少人注意到其中的标点的细微区别。大家看,项羽“大怒曰”是连用,而刘邦“大惊,曰”用逗号隔开。项羽直接“曰”,而刘邦稍作停顿才“曰”。从这个标点的不同使用其实已经看出二者行事、性格的不同。项羽遇事少思考,容易头脑发热,而刘邦的短暂停顿实际上就是对突发事件的一个快速思考,这样就少了一些冲动,多了一些理智。再比如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中,精彩的细节更是俯拾皆是。仅一个“笑”字,就让人体味不尽。当黛玉初进贾府,人们给她介绍王熙凤时,文中写道: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好一个“赔笑”。黛玉刚刚见过贾母,二人抱头痛哭,此时应该还没有缓过神来,黛玉怎么可能真正的高兴。因此,这里的“赔笑”也仅仅是“陪”,那只不过是寄人篱下的无奈罢了,同时也表现了黛玉言行举止的谨慎小心。

细节,往往承载着人物的情感。例如,人教版《雷雨》中当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之后,侍萍有一句经典台词。她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的连你都不认识了”。当花容月貌被岁月的风霜侵蚀的面目全非,一身疲惫的侍萍再见到曾经爱过她伤害过她的旧情人时,多少辛酸多少悲哀多少感慨岂能用言语说得清,然而一句”连你都不认识了“却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多少温情。是啊,岁月能消磨掉容颜但终究带不走心灵的痕迹。无独有偶,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第五节写刘和珍遇难的经过时,鲁迅有这样一句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这里,鲁迅用了短句,很多停顿。他没有说“我没有亲见,听说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细细品味,俩句意思一致,但表达的情感却大不一样。一字一顿,总会不自觉地让我们想到鲁迅写此文时,大概是哽咽着的。触摸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真切的爱,还有失去战友的深沉的痛。

细节,往往营造出别样的意境氛围。例如,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男女主人公分别时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处的“执手”就不能改成“牵手”或“拖手”。因为“牵手”太轻,总给人轻轻触碰彼此的感觉,表达的情感就不会那么深。而“拖手”不仅没有了情味,就连那点诗意也被破坏殆尽。只有着一“执”字,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紧握着双手,生怕今日的刹那放手会成永别的难舍难分。同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亘古誓言。那份情,那份爱,那种悲,那种苦,都在这“执手”二字里。

以上仅仅是一鳞半爪,像这样的例子在经典课文中是不胜枚举的。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肯静下心仔细品读,用心品评,去挖掘思考那些人迹罕至寂然幽静的地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定会让我们在细微处发现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