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变得更丰富了,方法更多样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自主了。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有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教学时出现了一些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钟摆现象”。

现象一:追求“独特理解”,忽视“价值引导”。

音乐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过多追求学生的独特理解,忽视价值的引导,走入了误区。如在一节欣赏课中,教师要求学生欣赏一首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听完后告诉老师看到了什么画面。听着听着,突然有孩子嚷了起来:“老师,我听出来了,是士兵在打仗。”教师迫不及待地进行肯定:“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评价立即给学生“指明了路线”。 “老师,是在厨房做饭、炒菜”、“老师,是马路上交通很乱”……在课堂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他的评价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导致在第二段的欣赏中,教室里一下子乱开了,有的孩子在模仿打仗,还有的做出各种炒菜吃菜的样子。在教师出示了乐曲的题目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显而易见,这位教师没有把握好音乐教学的核心价值,没有能积极地调整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一些“干扰信息”,导致音乐欣赏变成了“品菜”。

现象二:热了“学生主体”,冷了“教师主导”。

音乐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音乐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要以学生为主,要以音乐为本。但在实际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在有的音乐课堂上出现了为了突出学生,教师竟然走到了“幕后”,让自由学习成为了音乐课堂的“时尚”。

如有位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模拟一个“春雨雷电”的场面,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有的上台抢打击乐器,有的使劲地敲打手中的乐器,教室里像炸开了锅,然而学生敲出的声音基本上与音乐搭不上,充其量是噪音。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看似得到了凸显,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能真正地感受到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是拒绝教师的讲解,特别是一些规定性的、约定俗成的知识无需学生探究。有时教师激情的讲解也能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当然教师的主导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根据课堂上的生成情况作出合理的引导和调整。

现象三:强化“素质”,舍弃“双基”。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淡化音乐教学的技能目标”。一时间,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被有些教师冷落了,甚至于将知识的教学和新课程改革对立起来。其实,音乐新课改强调音乐审美体验并不是将双基淡化或舍弃,而是应该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双基的教学,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可少的,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知识技能也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其次,双基的教学应渗透在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感悟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

现象四:凸显“尊重”,忽视“惩罚”。

为了凸显对学生的尊重,许多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也不去批评,放任自流,甚至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正确,还去表扬“你真棒”、“你真不错”等,表现出一种无原则的尊重。人都需要尊重,更何况是儿童呢?但只有尊重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是残缺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因为儿童毕竟是儿童,儿童的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对许多事情的判断能力还不强。我们在尊重儿童的同时还要有适当的“惩罚”,必要的批评。要给儿童指明正确的方向,否则尊重就成了虚假的尊重,会误导我们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充满探索与创新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在活动中有时出现一些片面理解新理念的行为,出现一些顾此失彼的“钟摆现象”也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既要理解吸收先进的理念,还要批判接受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从而使我们的音乐新课堂少一些“钟摆”,多一些“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