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培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吕叔湘把培养语感能力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叶圣陶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新课标更是七次提到了“语感”。于漪、王崧舟、支玉恒、于永正、窦桂梅等诸多语文名师也都通过对话在培养学生语感之路上辛勤耕耘、跋涉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我总结出了在对话中培养语感的一些方法。

一、与文本对话,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编者、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本本身的知识与情感就会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尽管角度不同,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我们都应给予尊重。只有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引导学生多方评价,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如窦桂梅老师在讲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没发出一声呻吟时是这样做的:

师:读完这段话你体会到了邱少云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1:邱少云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而是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一动不动真了不起!

生2: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

生3: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就这样一动也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师:你能联系生活经历来体会,见解独特,真棒!

生4:不对,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发现。他身上又带了那么多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

(师惊愕!课堂鸦雀无声。)

此段对话学生能问倒老师,厉害!我们当为孩子喝彩!正是因为这样的辩论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原生态感悟,集合学生的集体智慧,才让学生的感悟,思维变得如此敏锐。

二、与空白对话,想象感悟

“空白”是中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语文教学中巧设空白,短暂的停顿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就文本本身而言也有许多空白之处,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体会、欣赏、感悟,在苦苦地思索等待之后,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刻,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关于省略号用法的不同含义,《荔枝》一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时,只要我们巧妙地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轻轻敲开“空白之门”,走进作者心灵,就不怕学生触摸不到人物因思念而跳动的心。内化于心的感悟,学生印象深刻,激励弥久,语感训练水到渠成。

三、与老师对话,让梦开花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一辈子大多数时间都是与学生同行,与学生对话,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在平等关系上对话,才能推心置腹,实现真心对白。

如有位老师教学丑小鸭飞向白天鹅部分对丑小鸭当时的决心做了这样的心理采访:

师:小鸭 ,这些天鹅可能会像鸭子、公鸡那样欺侮你,甚至弄死你,你为什么说没关系,依然决心成为白天鹅呢?

生:我以为以前那些鸭子、鸡群、女佣人都是平庸的。当我见到白天鹅时,我认为天鹅才是最最高贵的。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为白天鹅,但哪怕死,能死在它们手里也心满意足了。

师:原来在你心中,宁可死于一时的绚烂,也不愿意像鸡鸭那样苟且地活着,这是怎样的鸭子呢?

生:老师,我明白了,这不是一只“苦难中拥有梦想的小鸭”,而是一只“苦难中追求梦想的小鸭”!

可以看出尊重学生,通过采访掏出了学生的心里话,学生对丑小鸭梦想的理解才没有流于形式,学生也如同小鸭一样在追梦的过程中让梦想开花。

然而,对于教材这个“例子”,我们不能用程序化的语言强迫学生认同谁的观点,只能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的切磋者、辩论者、鉴赏者。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引导学生的感悟能力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对话为孩子的语感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