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教法中最难把握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段话无疑为阅读教学勾勒出一张正确的路线图。笔者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懈探索,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把握“整体感知”、“逐层探究”、“拓展延伸”三个层面,并次第展开,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一般都会经历由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这样一个过程,即首先从理解词句入手,再到段到篇,这时便有了一个文章的轮廓,这便是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阅读文章的初级阶段,却是一个必经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喜欢零碎地分析,逐章逐节地讲授,这样就把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肢解了,把作品整体的美破坏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就避免这种做法,把作品完整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走进作品,深入作品。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再从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感知:一是从题目入手,揣度其内涵。题目往往是透视文章内容和内涵的一个窗口。如《老人与海》,我让学生揣度老人与海的关系,想象海的阔大无边及老人的孤单,进而猜测作品的主题。二是从结构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如学习《祝福》,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写出祥林嫂的简历,进而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思路关键要让学生能找出要素、概括情节、抓住个别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三是从课文提供的信息,推测文章的写作背景,如《祝福》中“祝福”习俗的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布置以及作品中“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可以推测出文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禁锢下的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二、逐层探究

在学生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的逐层探究。探究的关键在设疑、质疑。在阅读活动中,质疑是不可缺少的。“质疑”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思考的起点。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了解他们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学生从提不出问题到提出问题,从提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到提出重要的、发人深省的甚至带有创见性的问题,这一过程表明他们的知识长进了,智力发展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根据这一规律,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引发学生不断质疑,帮助他们总结发现问题的常用方法,学会自己提问。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预设了若干问题,但不直接提问,而是让学生发问。学生可以问与课文有关的各种问题,小到一字一词的用法及其妙处,大到文章的主题及表现手法。一个同学提出问题后,其他同学思考、辩论、解答,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当然,有时也有一些问题学生没有注意到,教师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做精当的激思、诱导和点拨,引而不发,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自己解决。而且,教师要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把零散的问题连缀成一个整体,既能引导学生探究入微,又能让他们从宏观上体会谋篇布局、立意言志之妙。

三、拓展延伸

“逐层探究”就是对文本由浅入深的研究。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果就此为止还不够。应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专题性的研究,而且能够超越文本,扩散思维,进行拓展性阅读。这种阅读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能有独到的见解;能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上审视文本。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还要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延伸,实现对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我先给学生读一些示范性的鉴赏文章,然后再帮他们确定一些议题,指导他们执笔写点文章,最后大家在课堂上朗读交流,我也把我的鉴赏文章拿出和大家交流。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中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例子,作为教师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最后的成功“在于学生自然读书”。教学方法最本质的东西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逐层探究、拓展延伸,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使他们获得全面的艺术享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