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阅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语文阅读。其实,数学也需要阅读。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常常忽略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数学是用枯燥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要学会有效阅读,才能立足数学文本,理解数学语言,有效建构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效率。

一、抓住关键阅读,提高解题实效

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强,抓不住关键,就理不清数学脉络,解题时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使学生陷入困惑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立足数学文本,抓住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比较,为顺利解决数学问题指出明确的方向。如在阅读“小明有19朵花,比小兰的2倍少5朵,求小兰有多少朵花”时,学生如果没有深入分析,在解决此题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19×2-5=33(朵)。因此,教师让学生在初读题目之后,应引导学生抓住“比”和“少”这两个关键词来深入理解题意。“比”说明是要以小明的数量为参照;“小明比小兰的两倍少”,说明小兰的朵数的2倍多而小明的朵数少,且少了5朵。教师再引导学生列出这样的关系式:小兰的朵数×2-5=小明的朵数。利用逆推的方式,可以把这个等量关系式改成:小明的朵数+5=小兰的朵数×2。在解此题时首先要算的是19加上5,再除以2。这样,学生就可以顺利列出算式:(19+5)÷2=12(朵)。

二、结合生活阅读,增强解题趣味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很容易失去兴趣。教师若能结合生活实践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文本,这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能唤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数学语言,提升解题效率。如在阅读有关“相遇问题”的文本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教室进行模拟。这样,学生较直观地了解相遇问题当中“同时”、“相向”、“不相遇”、“相遇”、“背向而行”等数学文本语言,形象而又深刻地理解文本的逻辑内涵。有了实践的基础,教师再让学生阅读数学文本,学生理解起来也不难。数学源于生活,学生结合生活来阅读数学文本,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不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本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三、注重比较阅读,清晰解题条理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很多同学会觉得困难。特别是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混合练习时,他们往往分不清到底该选用哪种方法。这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性地解读文本,让学生能清晰地辨别各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可出示如下题组:①东东有120本书,妈妈的本数占东东的本数的■,求妈妈有多少本书?②东东有120本书,东东的本数占妈妈的本数的■,求妈妈有多少本书?③东东有120本书,妈妈的本数比东东的本数的■还多20本,求妈妈有多少本书?④东东有120本书,东东的本数比妈妈的本数的■还多20本,求妈妈有多少本书?”这一题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但条件却完全不同。教师可让学生试读题组,再比较出这四道题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问题相同的情况下,条件不同,其意义、结构、解法都完全不同。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比较阅读的重要性。

四、养成阅读习惯,拓宽解题视野

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解题时,常常看错题目抄错数字,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还没有看全就开始解答,造成解题结果很不理想。深究其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却又不在一朝一夕。作为数学老师,首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本阅读习惯,并在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每次阅读之后,可向学生提问:通过阅读,你有什么发现?读了文本之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在解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的吗……通过有意识的提问,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更专注更深入,能够引发学生对数学文本的深刻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方面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久而久之,学生的文本阅读习惯将会逐步养成。

数学文本阅读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引学生走好这第一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来重视文本阅读数学,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共寻有效数学教学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