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语文学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若缺乏美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将是贫乏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美”带到课堂上,把“美”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美”的耳濡目染中愉快地获取知识;在美的享受中启迪心智;在“美”的熏陶感化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以质启“美”

1.内容之美。如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结尾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冰心的哲理诗《成功的花》,蕴含着成功来之不易的道理。阅读这些文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思想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2.形象之美。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反映人性光辉的作品,这些作品会让人产生心灵的碰撞,会敲打出真、善、美的音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体味这些人类共同存在的人性美。无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些都表现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3.意境之美。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这种含有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因而我们不但能领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而且还可以品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淡然。

二、以读促“美”

1.读中想象。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指导学生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充满感情地进行反复朗读,通过想象真切地感知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词风的雄健豪迈,这就是朗读的魅力!

2.读中领悟。朗读,可以让学生领会、领悟语文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朗读,可以让学生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以声传情,重视美读。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

3.读后思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分角色朗读后思考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在船上遇到一位有钱的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读后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以品赏“美”

1.品语言。如《天上的街市》诗的后三节中五个句子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怎么赏析这些句子呢?可从内容上启发学生:所描述的事物明明都是出于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是否矛盾?再引导学生揣摩写作意图——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通过这种佳词丽句的品析,学生就能领会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并受到鼓舞和感染,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2.品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本文在结构层次安排上匠心独运,采用了一系列的三层排比结构贯穿始终,以富于整齐美的结构体使文章变得简明浅显,轻灵自然。具体到各部分,文章是通过一系列的三层排比形式将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令、三赏、三变自然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结构层次显得极为新奇别致。

3.品形式。如《海燕》一文中,高尔基正是运用对比、烘托、象征,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以写构“美”

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多想象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进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没有用心去创造美。要想使语文课真正“美”起来,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此一来,语文课堂便“美”从中生,我们的语文课堂便会情趣盎然,美不胜收。让我们运用智慧引领学生走向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