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深入的当下,有两个文本解读的问题值得我们审视与反思:一是教材内容远离时下的现实生活与学生自己相关的情感经验;二是教师的经验化教学局限在多年之前的社会情感之中,与作者的本意貌合神离。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呢?

一、重塑自身,尊重学生

这里所说的重塑自身指的是教师要对自己以往的阅读体验,进行重新审视,将年代和自我的一些因素剥离开来,给学生一个纯净的阅读体验引导。例如,在教学《项链》一文中,如何理解文本中鲁瓦在夫人的形象?许多年长的教师总是把自己年代经历的情感夹杂在里面,将鲁瓦在的虚荣心解释成是资产阶级的产物。殊不知,这是人性的表现,不是任何阶级的特殊产物,难道我们要说孔子表达的仁爱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吗?

而尊重学生,则是要求教师尽量减少自身情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带入文本之中,然后酝酿,沉醉其中,得到与别人不同的感悟。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范例,自己重新进行一次情感洗礼,带入文本,将自己酿制的文本理解的美酒分享给每一个学生。这给学生的是借鉴、比较、鉴别,让学生不仅学会方法,更要提高鉴赏能力,教师就是一个主持人,将作者的本意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去对话、谈心。

二、注重文本解读的方式方法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正是不同理解方式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阅读同样如此。即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这就给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提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将自己当成光源,将各种方式方法当成光线,照射到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不同的体验方式,这样才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这也是人文性的要求,更是现实生活的影射。即人文性的尊重人、理解人、主体性等的必然产物。因此,教师如何充实自己,将是我们需要自我思考、自我定位、自我成长的前提。

三、掌握多媒体与文本的构架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多文章难以理解,难在文章描述的场景、情境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说,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历、更没有几十年的人生感悟,所以难以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难以与作者取得共鸣。对此,我在教学中,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将文本描写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画卷展示,并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从而让学生在感官上取得文章的共鸣,进而为文章情感的理解,打下相应的基础。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对于我们榆林地区的学生来说,月下的荷塘在日常的生活中是难以见到的,更别说天马行空地去体会文章中朱先生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情。而当我拉上教室的窗帘,打开多媒体播放自己制作的荷塘月色景象,淡淡的One Man'S Dream(雅尼先生)搭配着,画面的远近搭配、波纹乱月……One Man'S Dream共鸣着朱先生的淡淡哀愁与喜悦,学生们从惊讶到惊喜,然后默默地沉入进去,细细体味;当音乐结束时,那醒悟与情感的皱眉就是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最佳体悟。

四、以“渔”授人,将成长立为根本

让学生学会体验文本,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方式方法。同样,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更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所以,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分析文本的方法,而不迷信教师的权威,人云亦云。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意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为孩子终身发展考虑。这如同婴儿学步,我们教师要学会撒手,以培养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比如,《红楼梦》选段《林黛玉进贾府》,如何定位这篇文学经典的体悟,这是很难有统一答案的。记得曾经有位长者说过:“人生各个阶段,都去读红楼梦,但是各个阶段的感受却是不同。”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读到的感受。所以,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为学生把文章背景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几个阅读的角度。之后,就是我等待学生疑惑提问的时间。这样的安排,每个学生都沉静在自己的“贾府”之中,所得到的体会更不会千篇一律,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老师的分析,懂得了如何入手文本的解读,这更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有效方式。

总之我们如何去解读文本,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更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行走、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