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和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平等对话,感受“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是我们的小朋友,既然是朋友,我们和孩子应该平等对待。”为此,我总是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心平气和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我善意的帮助,在平等对话中感受到心中的愉悦。学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总会耐心地给予帮助,课堂上学生即使发言错了,我也总是善意的指出,从不严厉批评,课堂上学生总能畅所欲言,师生其乐融融,充满活力。

二、语言渲染,营造情感氛围

在学习情感丰富的课文时,我总是运用情感丰富的语言渲染,努力再现文中的情感,让浓浓的情感像淙淙的小溪一样慢慢流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就这样师生在浓浓的语境中实现了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我是这样营造情感氛围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这样,上课伊始,我就将学生带入感人的课文氛围里。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冲动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当引导学生成功体验到父爱的伟大,进一步激起学生倾吐的欲望,我借助音乐渲染动情地讲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画面,请同学们来看:(这时悲伤的音乐响起,课件陆续出现汶川地震时一幅幅痛失亲人的图片)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拿出笔,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听着,看着,学生的眼睛不觉湿润了,情不自禁地将心中的感动纷纷流泻于笔端,真挚而感人。

四、放飞想象,释放情感

阅读主体的“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整体感知,而这种“悟”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主体的想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主体感悟、体验课文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现实性,同时也具有极大的跨越性、跳跃性、自由性。它能使阅读主体能在短时间内去搜寻记忆与阅读对象的契合点,从而达到领悟境界。它是学生主体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和手段。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抓住情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心弦,这时学生就会情动而辞发,捕捉到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轻松地游历于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教师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用真情点燃语文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