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学促教的课堂模式中,师生的对话更应着眼学生的学习问题、困惑之处,将对话内容、研究问题放在学生理解难点上,真正实现智慧对话对学生发展的推动作用,成为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笔者结合“年月日”一课的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一、顺应儿童已有的认知经验,彰显儿童的心理特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儿童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一些有生活经验支撑的事物会进行自我尝试性认识。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形态、关联、来源等本质问题,常常存在困惑和不解。这时就需要教师顺应他们已有的经验,能展开“问题对话”促进儿童深入学习,彰显他们独特的思考水平。

【教学场景】

师:2013年元旦晚会广告视频中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

师: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习的时间单位,今天研究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通过课前调查预习,你对年、月、日已有了哪些认识?

生:一年有12个月。

生: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有的只有28、29天。

生: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生:有的年份是平年,有的年份是闰年。

师:你对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都不一样?

生:2月份为什么天数最少?

生: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为什么会有闰年?

教师始终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课堂展开切入点,充分尊重、相信学生自我的学习水准。师生课堂的有效对话表现显示出学生潜藏的学习能力,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营造一种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场景。

二、选择开放、有探究价值的对话主题,提升儿童的思考内涵

在“以学促教”的课堂模式下,教师教学应将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在智慧的对话交流中探求知识、体验情感、感悟思想、分享收获,应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选择、确立对话的主题和研究的重点。

【教学场景】

师:刚才大家对年、月、日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们选择这样3个典型问题来研究。(1)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2)2月份天数为什么是最少的?(3)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为什么会有闰年?教师分别介绍每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科学资料和主要观念依据。

师:看来每个常见的数学知识背后,有时会隐藏着一个科学的根据,有时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来历。所以每个同学不仅要关注我们学习的知识,更要做一个善于思考“为什么”的用心人,这样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笔者灵活选择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堂研究对话的主题展开教学,这样的对话将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生在对话解决问题过程中会进行全神贯注地数学思考,寻根探究它们背后的科学道理和事实根据。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相互的交流、沟通、分享中,自己生成出更多、更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考、数学素养、数学精神……真正实现智慧的共享。

三、注重丰富、延伸对话的内涵,放大儿童的学习价值

课堂中师生的精彩对话,既是学生思维表达的直接呈现,也是推进课堂不断向纵深迈进,让师生共同领略生命成长的精彩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师生对话的主题、价值、思想,更要注重引导生生、师生对话内涵的拓展延伸,让课堂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儿童的持续、长远发展提供无限空间。

【教学场景】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一年中大、小月和2月的天数吗?

生:用拳头法记忆。

生演示方法,集体诵记。

师: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我发现大月中1、3、5、7都是单数,后面8、10、12都是双数。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现,我们可以编出这样的口诀帮助我们记忆。“7个大月心中转,7前单数7后双。”

生:我还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

一种记忆方法的理解,引出人们生产中丰富经验的数学知识,课堂中的对话成了一个知识文化的阶梯,引领学生逐步拾阶而上,走向一个更深、更广、更大的自由学习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对话中,逐步将关注数学知识迁移到体会数学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感受数学丰厚的文化素养中,体会源远流长的数学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