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陆续推出特级教师系列报道,每期推出一名特级教师,从他们的成长足迹、心路历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经验、精彩课堂等方面入手,全面展示特级教师的风采。让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真正地走进特级教师的世界,也为那些正在不懈努力着的教师群体“提供生动的、成功的案例,积累宝贵的素材”。别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宝贵的经验却是一种珍贵的启迪。探寻之旅开始了,跟随着我们的脚步,一起出发吧!姜有荣,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盐城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就职于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出版专著《高中作文教学新探》,多次受《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邀请点评高考试卷和作文。辅导学生在《中国校园文学》、《作文通讯》、《语文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等专业报刊上发表习作500余篇,其中多位同学的作品被收入《中国年度高中生优秀作文》。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说:“当我个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一直信奉做事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面对着紫陌红尘、物欲横流的繁华世界,姜有荣也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走进专业,享受教学,工作并快乐着。

居高临下,方能从容

凌绝顶,方能览众山小。仰视教学,会感到繁难;平视教学,会感到劳累;俯视教学,方能感到从容。为此,姜有荣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历练自己:

1.有一点眼光。只看到今天,那叫视力;能看到明天,才叫眼光。教学实绩,是每一个教师绕不过去的坎。没有分数,你就过不了今天;但良心告诉姜有荣,学生只有分数,也过不了明天。于是姜有荣不再计较一城(测试)一地(考试)之得失,而去积土成山,让学生在素质的高原上矗立起能力的高峰。也许是“长线投资”效应吧,姜有荣的弟子不仅在高考中过关斩将,而且在毕业10年、20年后迸发出了更为强劲的“后发优势”。

2.有一点反思。每节课下来,姜有荣总会有那么一点小得意——为课堂上的灵光一闪、即兴发挥而得意;抑或有那么一点小沮丧——为课堂上的始料未及、卡壳冷场而沮丧。于是姜有荣就坐在办公桌前静心反思,在反思中将灵感固化为经验,在修补中生成出教学的机智。几十本教后感铺就的是一条从“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星光大道。一课一得,恰似萤光一闪,但囊萤成灯,照亮着姜有荣前行的路。

3.有一点研究。教科研永远比教学快一拍,一个教师要在专业发展上向前走,就必须在教科研上有所作为。怎么为呢?面面俱到?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那就在“一点”上“独到”吧!于是姜有荣选择了自己的嗜好——作文教学。把一篇篇作文读透了,便悟出了为文的一些道道;把一次次作文指导做精了,便探究出了各类文体的写作要领;把一页页作文批改记录串起来,便生成出了作文教学的理念。这便有了《大语文,让作文的星空更广阔》等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些研究,虽然都是根植于日常教学工作的草根式研究,但它更食教学烟火,更接地气。

深入浅出,方能洒脱

王国维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既“钻得进去”,又“跳得出来”。姜有荣的做法有二:

1.依靠自身的求索“深入”。刚步入教坛的几年,姜有荣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所有内容都誊写到了教本和备课笔记上,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因而姜有荣每年都获得学校颁发的“认真备课奖”。但姜有荣在上课时总感到自己与课文还隔着一层纸。有一次,学校组织命题竞赛,要求运用最新语料,命制一套原创题。于是姜有荣从最新一期的《文汇报》上选取了一篇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文本,在研磨文本、命制题目的过程中,姜有荣发现自己逐渐“浸入”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此,姜有荣养成了独立备课的习惯。把课备通透之后,再翻阅教参,大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惬意。姜有荣深深地体会到:刚学溜冰时,可以扶着一把椅子;但你要在溜冰场上翩翩起舞,就不能永远抱着那把椅子。

2.探寻自身的门道“浅出”。坊间有一个段子:教授讲学与教师讲课的最大区别在哪里?教授讲学是要把人讲不懂了,教师讲课是要把人讲懂了。教师在教学中也有一个真切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越轻松,学生就听得越轻松;讲得越费劲,学生就听得越费劲。所以,姜有荣在准备好教学内容之后,就时常反反复复地琢磨,从哪里切入、用什么方法才能最好懂、最省力、收益最大、效率最高。于是,姜有荣不再用一种方法、一个套路去教N篇课文,而尝试着用N种方法、N个套路去教一篇课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姜有荣始终坚信:最适合教学内容的教法就是最好的教法,能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掌握的教法就是最好的教法。这一系列的“最”就是“浅出”的门道。

爱因斯坦曾用一个经典的桥段让地球人都搞懂了世界上最难的物理学知识“相对论”:坐在漂亮姑娘身旁,感觉一个小时像几分钟;坐在火炉旁,几分钟犹如一个小时那样长。其因无他,皆源于他不仅能“深入”,而且能“浅出”也。为此,姜有荣在教学上一直把他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当学生感到茫然时,我就反思自己在“深入”上是否通透了;当学生感到繁难时,我就反思自己在“浅出”上是否尽智了。

厚积薄发,方能酣畅

对教师的能量储备,姜有荣的认识历经了三次演化:一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二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三是“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去找水”。第一次的关注点在“量”,第二次的关注点在“质”,第三次的关注点在“法”。但无论处于哪一个认识阶段,姜有荣的手中都不释“三本”:

1.记录本。日常生活中,姜有荣时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头脑中刚刚冒出的一个奇思妙想,过一个时候再去想,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于是,姜有荣随身带上了一个小记录本,把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教学灵感、奇妙设计记录下来。不时翻看,教学上多了一些妙招;定期梳理,研究上多了一些选题。本上所记,虽似如豆灯火,但它一点一点照亮着姜有荣教学探索的夜空。

2.摘抄本。对带给自己启迪、震撼的言论、观点等,姜有荣都会摘抄到这个本子上。在摘抄的过程中,姜有荣才真切地感觉到它们在从自身的心田缓缓地流过。入眼、入耳的东西,还不是自己的东西;只有入心、入脑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摘抄的内容是庞杂的,因为深深地体味到“事虽异,但理相通”,只有打破了学科壁垒、行业界限,打通了理之经脉,教师才真正触摸到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之道。大道无形,它融于万物,化于万事,只有目无全牛,才能一通百通。

3.剪贴本。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扑向我们的信息都是海量的。今天,获取信息已不是一个问题,如何作出判断和选择才是问题。怎么办?剪贴之。“对令我怦然心动者,取之;而对泡沫,则舍之。”对与我心有共鸣者,留之;而口水者,则弃之。姜有荣在剪贴时喜欢用活页本,因为它便于整合、取用、携带。当然,剪贴的最终目的还在于使用。怎么用?或为课堂活色,或为报告生香,或为交流给力,或为撰文添彩。

万紫千红,方能成春

要改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气候,靠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代代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成为盐城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之后,姜有荣深感任重而道远。他深知,要发挥自己的辐射、引领作用,首先必须有一种“只要你‘教’得比我好”的胸怀,有一份“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情怀。

1.带你走。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就是一座灯塔,这座灯塔以“德”为神,以“能”为形。团队成员只有在耳濡目染中,才能真切地触摸到为人、为学、为事、为业之道。姜有荣的身教有四招:上示范课、写下水文、做现场点评、作即兴报告。

2.扶你走。团队成员在专业成长起始阶段,都期盼姜有荣能扶一把。姜有荣对他们的“扶”有四字诀:一是“听”,听课、听倾诉、听讲座报告。二是“谈”,谈心、谈设计、谈教后感。三是“赞”,赞特长、赞创意、赞发展潜能。四是“析”,析弱点、析突破口、析优化方案。

3.放你走。抱着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在名师团队建设中,带是为了尽快地不再要带,扶是为了尽快地不再要扶。时机成熟,必须“放”飞。心有多大,舞台才会有多大。姜有荣“放”的路线图分四步走:第一步,走上学校的讲堂;第二步,走上市县的赛场;第三步,走上省市的论坛;第四步,走上全国的峰会。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征程,但姜有荣坚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就让姜有荣们以三尺讲台为樽,盛上用汗水、欢笑、深思酵成的佳酿,举杯邀辛勤园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