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规定,初中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在第一线的中学历史老师,我的感受是最深的。人格是人的立身之本,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历史课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肩负起塑造学生人格的责任。由此,结合教学实践,我就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的人格塑造谈一些体会。

一、塑造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教材第一个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有两副人物头部复原像图——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作为开篇第一人物头像,学生的兴趣尤为浓厚,他们问我:“老师,那时候没有文字、书籍,我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的样子和他们的生活状况呢?”我引导学生看书本上的化石、打制石器、烧骨、骨针等图片,讲解头部复原像的形成。然后明确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科学工作者们的成果,再简介科学工作者们测定年代的方法,涵盖了一些物理、化学知识。通过这些讲解,学生终于明白,历史作为过去的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文字、历史遗迹、考古资料等来说明,同时还需要科学的手段去证明。

二、塑造学生善待人生、乐观向上的品格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远古人类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经历了160多万年,进入文明社会后又经历了至少5000多年,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很大的艰辛。与历史长河相比,人的一生,只是短暂的一瞬。看看“人型陶罐”上小女孩甜美的笑脸,瞧瞧“舞蹈纹彩陶盆”上优美的舞姿,学生们感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地生活呢?这就是历史课塑造学生善待人生、陶冶乐观向上人格的重要作用。

三、塑造学生“天下为公”、“诚信”的优秀品质

在很久远的尧、舜、禹时代“禅让”制,是用和平、民主方式推举产生首领。大禹“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以利黔首。”他们以“天下为公”,“选贤以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才出现后人称颂的大同世界。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追求共同富裕,共产党人追求实现共产主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理。

四、培养学生逆境求生、积极进取和坚强向上的精神

在春秋五霸中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胸怀大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不畏困难的恒心和毅力。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大变革时代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大家风范等,都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在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五、塑造学生勇立时代浪尖、坚持真理的品格

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精神,舌战群儒的风采,立木为信的做法,以及被车裂的悲壮,使学生明白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样,一个人一生也是如此,总会遇到坎坷。我在课堂上讲历史学生很爱听,我讲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广场上被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都能激励学生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虽然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但需要吃苦流汗,奋斗不止,勇往直前。

六、塑造学生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

正确的职业观以及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学生日后事业上能否取得较大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受酷刑,而成《史记》,名垂青史;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令学生感叹不已,但学生觉得他们做的都是了不起的大事。那么孔子呢?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我们看看他做的小事,17岁时做鲁季氏的仓库管理员,25岁时做管理牲畜的小吏,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但他“螺蛳壳里能做道场”,不求文达,务实干活,仓库账目一清二楚,牛羊养的肥壮。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终于懂得了小人物之所以成为名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他们的敬业精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材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供了许多素材,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责无旁贷,同时也会使自己的人格在教学互动中不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