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能力与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10~15分钟时间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自学。在预习时,把不懂的、不理解的记录下来,提出问题。教师了解预习的情况,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问题进行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目的地关注学生的疑点,突破难点,学生上课时就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探讨问题,对新知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会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感情。长期坚持,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的推导运用、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等都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用于生活实践。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就是把一天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取新知的过程与方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失败的教训,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印象,加深理解、记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开始。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教师辩论,对那些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提问的学生及时表扬。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培养敢于提问的习惯,切不可批评,更不能嘲讽学生。其次,要引导学生会提问。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但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而且要让学生评价他们提出的问题好在哪里,为什么好,逐步使学生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来,同时提高了全体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第三,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外探究。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上的数学问题比较抽象,需要在现实情境中探究。在教学百分数应用的“折扣”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对几折、原价、折后价、便宜的钱等这些数学概念不理解。我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市场上经历购买打折商品,体验购买商品的过程和蕴含的数学问题。学生兴趣很高,课堂上的数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或认识上的错误。其原因是部分学生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对错误的地方不能及时纠正。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及时纠错的习惯。对学生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地让学生认识到错在什么地方,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如何纠正,怎样避免。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数学病历卡”,把每次的错题、错误的原因、改正的方法等记录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引起注意。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养成知错就改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提高理解、判断能力。

四、养成认真仔细的作业习惯

作业是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园地。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做作业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知识运用和操作环节的失误。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对学生完成学业和以后更好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习惯包括:正确的书写姿势,一笔一画书写的习惯,自觉检查的意识,正确的检查方法,多角度多渠道的思考习惯等。教师在教学时应以身作则,认真仔细、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做好榜样。长期坚持,和学生一起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长期坚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