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会陷入心理误区。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心理误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使教学步入歧途。研究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心理误区,剖析心理误区形成的根源,探索消除心理误区的可行途径,是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心理误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心理误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时代性。针对心理误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表现,在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采用相倚行为契约来校正这些心理误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2.心理误区的普遍性和个体性。

心理误区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存在个体差异。普遍性一方面表现为人人都可能有心理误区;另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许多人对同一事物产生共同的心理误区。如许多家长、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重智育轻德育”的心理误区泥潭。心理误区具有个体性,个体之间有不同的心理误区;个体产生心理误区的对象事物、表现形式和程度,会有显著的个体差异。认识到了心理误区的普遍性和个体性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思想品德教学计划,采取相倚行为契约和内驱力激发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3.心理误区的对象性和弥散性。

就某一种心理误区而言,它必定与某种客观事物相联系,以某种客观事物为对象。任何一种心理误区都有其作用对象,这就是心理误区的对象性。同时,一些心理误区则具有弥散性,会向四周扩散,会因为一件事物所产生的心理误区而对众多事物都产生影响。例如自卑感强烈的人,往往都会有过分强烈的自尊心,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竞赛、困难等,会对任何批评都抱怨,这就说明心理误区具有一定的弥散性。针对心理误区的对象性和弥散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就必须追根溯源,抓住心理误区的根本。无论是对普遍性还是个体性心理误区,抓住引起心理误区的最根本对象,进行精心剖析并合理应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就能达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心理误区的有害性和传染性。

心理误区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必将产生错误的行为和结果。同时,心理误区就像是一种传染病,它会由此及彼,传染给周围的某些人,使一些缺乏正确观点、自主意识薄弱的人产生相同的心理误区。加强学生立身处世态度的培养是中学思想品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走出心理误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任务,也是对广大中学生投身践行“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中学生在各种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可能会不自觉地接受不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通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使中学生形成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是时代的需要。

5.心理误区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误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种心理误区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定的时间,会成为一种稳定的心态,影响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心理误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加强思想品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和改变周围环境可以改变或消除一个人的心理误区。心理误区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其可变性是绝对的。正是由于心理误区存在可变性,才使思想品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在转变或消除心理误区方面大有可为,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思想品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培养和强化中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学习动机的不同来源决定着学生能否持续地努力学习。外部动机的产生依赖于特定的刺激情境,一旦情境消失,学习动机便会下降。相比之下,反映学生自身需求的内部动机更能强烈持久地推动学生学习。因此,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活动中,最有效的做法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才能让学生逐步走出心理误区,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