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现实生活。《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生活引领点燃激情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模拟生活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和识别人民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体验感知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的过程,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萌芽的过程。再引导学生重新“平移”一次,以加深理解变化前后两种图形的联系、区别。同时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学习数学确实是“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在设计教学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动手试一试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四、回归生活培养数感

返回生活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等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外出旅游、买东西、做衣服,都离不开数学。如全班36人去公园玩,门口的购票须知上写着:门票每人10元,40人可以享受团体8折优惠。让学生设计较合理的购票方案,使得花钱最少。有的学生认为我们班没满40人,因而只好买10元的票36张,这样一共花去360元。也有的学生认为36人可以买40张打8折的票,10×40×80%=320元,这样比较省钱。还有的同学提出来把剩余的4张门票退给同时买票的游客,这样只需花10×36×80%=288元。同学们通过比较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案最为合理。这时教师又可以提出若全班有42人,该如何买票?大家讨论后认为如果这种情况就可以买42张打8折的票。

生活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绽放出更芬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