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但成效始终难以达到。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上溯我国几千年的人文历史,“讲授”一直是文化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精髓,语文课堂亦是如此。对于专业性强、内容庞杂的语文课堂而言仍然要牢牢把握讲授式教学。笔者在讲授式、研讨式、小组合作、质疑导向等多种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融合形成独特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应当全面体现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具体流程为:激发兴趣导入(教师设置疑问)→形成课题→提出设想及方案→具体实施(学生研究解答)→师生研讨(学生质疑,教师解疑)→形成结果→总结评价(学生归纳知识点)。

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课堂的具体措施

1.创新观念,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应试大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已经逐渐磨灭了其应有的人文科学特征。教师面对一篇文学材料,一开始就对其进行精心解构,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章结构、主旨、写作手法等。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也逐渐失去了思考,只剩下记忆。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也受到桎梏。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转变思路,将“重教轻学”转变为“教学并重”。教师应当摒弃知识本位,而树立学生智力本位、个性本位以及创造力本位的新思维。语文作为人文科学之首,教师必须打破现有的被动教学,积极树立“学生本位”的现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观念,重视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

2.思学互通,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课堂上,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方法,围绕学生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养成,塑造富有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建立在主体思想自由基础上的。因此塑造学生个性正是保证其始终处于一个不受既定思想束缚的思想环境中。确保学生能够无所顾忌地张开思想的翅膀,为其创造性思维提供前提保障。老师要适当地处理好学生的质疑,要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更具自由性、开放性与情感性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的沟通、交流途径。课堂上积极设计小组讨论、答疑释难、情景模拟等环节,鼓励学生手脑口耳齐开动。真正在课堂上实现学生本位,发挥其主体作用。

3.启发联想,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课堂应当使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分析,来尝试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其自主探究等综合素质能力也同样能够得到增强。主动探究并非一个宏观的概念,它也包含有一些细节性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联想。将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和既往体验,自主地将其同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如同碰撞产生的火花。引导学生采取比较探究、逆向探究、追根探究、拓展探究以及自由探究等方式。这些探究方法都具有自身特点,可以被运用于各种学习场合。如果学生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征,来选用适当的质疑方法,其探究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情感活动影响非常明显。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渗透,首先就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渗透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情感渗透与情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应当是绝对的主体,他们的情感体验直接关系着情感渗透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有效性。只有使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文中的情感过程,才能使情感渗透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种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文章情感把握的准确度。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课堂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指导、引导与辅导作用;学生应不断增强自身质疑、释疑精神。通过不断探索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策略,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意识,并激发其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自我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