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敢知

小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往往有一种畏惧心理,总是担心自己学不会。而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需要的,是他们内心的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为学生从不敢知到敢知架桥搭梯。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

二、探索新知,激发学生敢问

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也是有关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有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

三、获取新知,提倡学生敢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运探求、实施素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起着积极作用。学生能提问题,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教师要以趣引疑、以动引疑、以赛引疑,提倡、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使学生由不敢提问到勇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做到善于提问,使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运用新知,鼓励学生敢为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效的。面对学生标新立异的“发现”,教师不失时机给予高度的评价,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对他们来说,数学学习将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学习潜能也得到了开发。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已成为了孩子们灵感涌动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