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练习是经过提炼或挑选的练习,是有面对全体学生的逐步提高的练习(包括针对某一点的单项练习和具有拓展功能的综合练习)。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课堂练习必须体现教学的如下功能: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标、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实现“四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那么如何设计有助于学生达标的精细化练习呢?本人做了以下一些尝试:一、充分预设促达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师要想从容地驾驭课堂,就要充分认识到预设的重要性。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情,充分考虑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从容应对课堂上预料之外的“生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环节,还应考虑阻碍学生知识构建的环节,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学生认知形成、思维发展会在哪里受阻。只有当教师通过钻研预知到学生的认知偏差,从而设计矫正性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达成,也体现了精细化练习带来的效益。如:五年级《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苹果树和梨树共120棵,其中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解:设梨树有X棵,苹果树有3X棵。

X+3X=120

4X=120

X=30

3X=3×30=90

答:梨树有30棵,苹果树有90棵。

在教学“检验方法”这一环节时,由于教师预设到学生检验时可能会仅仅把X的值代入到方程中求得方程两边相等即可,而不会去检验X的值是否符合题目中的所有条件,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了此题的另一个解题过程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解:设梨树有X棵。

X+2X=120

X=40

2X=2×40=80

检验:40+80=120(棵)

答:梨树有40棵,苹果树有80棵。

此解答过程中,X的值满足方程左右两边相等,也符合“苹果树和梨树共有120棵”这个条件,但却不符合“苹果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这一条件。教师借此题向学生说明:检验时要看求得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题目中的所有条件。

二、重视反馈促理解

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外显,让学生说想法、说思路,其过程对中等生从迷茫的认知状态到比较清晰的认知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列式是12.56×5=62.8(立方厘米)。若不让该学生说出想法,则其他学生会误以为是底面周长乘高等于体积,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反而会产生误导。其实该同学眼中的12.56是(12.56÷3.14÷2)2×3.14得到的底面积。所以,此时让该同学说出思路并将计算过程写完整,对其他学生能起到促进理解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重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得到改善,同时要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得到健康的发展。其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必要准备,而且是其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练习必须增强目标的预设性,要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作出精心安排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有的放矢的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教师设计的精细化练习必定是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要让部分学生吃得饱,还要让部分学生吃得好,就必须要设计逐步提高的容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练习。但是除了教师自编练习外,书本上也有一部分练习,因此处理好自编练习和书本练习的关系,将两者有机整合,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增长智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