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而且在文字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心灵,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总结出了小学古诗教学“四部曲”,这些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也兴趣盎然。第一部曲——“听”、“画”、“演”,解诗意。

一位名人曾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从认知的角度上来看,诗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那精炼的语言。所以,鉴赏古诗,可以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形式从感受语言入手。

1.故事导入。如教学《登鹳雀楼》,出示课题之后,教师先把诗歌的意思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然后出示古诗,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找出相关诗句。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

2.图画理解。如教学《山行》这首诗,先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教师按顺序依次板画:“远山”、“山路”、“白云”、“山上的房屋”、“山下红红的枫林”。在直观画面的帮助下,学生不仅欣赏了诗歌描写的景物,也了解了描写顺序。

3.表演理解。表演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学习《寻隐者不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和童子,根据诗意想象对话内容,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加上自己的语言,在轻松的活动氛围里,很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意思。

第二部曲——联系背景,悟诗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互相融合的,但是,有些诗人笔下创造的物和景,融合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所以,在教学古诗时,必须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人表达的真实情感。

如教学《江雪》一诗,教师根据诗意将一幅“寒江独钓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启发学生想象:在这样大雪纷飞,“千山鸟绝”“万径踪灭”的地方,你有什么感觉?诗人独自一人在这里钓鱼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很自然就体会到诗人寒江独钓的孤单寂寞之情。但到这里教学并没有结束,此时出示作者创作背景,学生了解了诗人当时是因为不满朝廷奸佞当道,立志改革,反而被迫害贬至永州的境况之后,就能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中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然正气。

第三部曲——拓展阅读,激兴趣。

古诗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如教学《江雪》之后,出示《题秋江独钓图》一诗,让学生通过对比知道,虽然两首诗都是写诗人独自一人钓鱼的情景,但《江雪》表现了诗人官场失意的孤独与忧愤,而《题秋江独钓图》则表现了诗人官场得意的自信和愉悦。

2.归类法。如学习完了《竹石》一诗,给学生拓展《石灰吟》、《墨梅》等状物诗;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之后,又补充了《钱塘湖春行》、《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描写西湖的诗。

第四部曲——反复朗读,诵诗韵。

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所以“朗读”在古诗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但不是简单地反复读,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阶段,读准音,读出节奏美。在初学古诗时,首先要求学生能排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顺;然后指导学生读好诗句中的停顿,感受诗歌平仄押韵的韵律美、节奏美。

第二阶段,理解诗意,品味意境。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等方法把学生带到古诗的意境中,让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读出景物的色彩感、画面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第三阶段,达到共鸣,读出心声。在体会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学生已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的情感达到了共鸣。此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吟诵古诗,表达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在朗读中和诗人情脉相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而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希望通过这古诗教学“四部曲”,使“诗歌”这一文化艺术的瑰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