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和方法。数学能培养人们了解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愿望,开阔思维空间,丰富想象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如何使学生喜欢上数学?那就要我们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是可以亲近的,学好数学是大有可为的。一、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

有趣的教学情境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有效地让学生的手、口、眼、脑一起动起来,为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有几瓶牛奶(9+几的进位加法)”和“有几棵树(8+几的进位加法)”时,我设计了“钻山洞”的小游戏。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组选两个学生“搭山洞”,两手举着数字卡片9或8,其余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排队过“山洞”。每个学生通过“山洞”时,要大声说出自己卡片上的数字与9或8相加的算式,并说对算式结果,才能顺利地通过。游戏开始了,有的学生迅速说出算式及答案,得意地钻过“山洞”;有的学生虽然有点紧张,但在小组成员的加油声中也答对了。学生对这一游戏兴致很高,交换着手中的卡片,玩了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学生在玩中获取了知识,增长了智慧。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与教师对话的重要历程。如果教师把它变成自己表演的舞台,自己去示范、去表达,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对数学课堂本质意义的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建构状态”下的数学学习。教师要针对学生需求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使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有趣、充满活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6~10各数的认识与书写”时,设计了一个用小棒摆图案的活动,让学生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于是有的学生摆出了汉字,有的学生拼成了符号,有的学生组成了式子,有的学生搭成了梯子、三棱锥、六边形……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

在教学中让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比如,一条线段长20厘米,围成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面积可能最大?这时候,学生会设计出不同的四边形来分析。这种推理、概括的过程,也是建立模型、总结规律、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思考、增长智慧的过程。

四、巧设练习,让学生快乐学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变式练习,使学生的练习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拿出数字卡片说:“学号是2的倍数,其他同学可以在教室外自由活动;学号是3的倍数,其他同学请离开教室……”一直到只剩学号为1和其他一些质数学号的学生为止。这样的练习设计活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趁着学生兴趣正浓,在课后我又布置了一道思考题: 一个大教室里坐着120名学生,编号从1到120。现在进行这样的游戏:1号同学发口令,让全体起立;2号同学让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坐下;3号同学让学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进行相反操作,站着的坐下,坐着的起立站着;4号同学重复3号同学的操作;5号以后的同学重复3、4号同学的操作,直到120号同学进行完。问最后站着的同学有几名?这道题通过列表可以确定出答案,但太繁琐。如果学生进一步观察一个数的因数的数目,找出规律,便容易解答。

数学虽然较为抽象枯燥,我们数学教师只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营造教学情境,点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就有更多的兴趣亲近数学,在兴趣中学习数学,在密切联系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由直观表象逐步向抽象深刻转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