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由于应试压力和学习兴趣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并没有强烈的动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与策略,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影响将是非常消极的。笔者结合前辈同行的研究成果,对以问题驱动方式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了些许实践与思考,自我感觉有所收获,在此将收获形成文字,与初中数学同行们分享。一、问题驱动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新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是离不开问题的提出的,但有经验的老师也都知道,并不是我们提出了问题学生就愿意回答或者能够回答,我们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一片寂静的现实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并不必然能够对学生产生学习的驱动作用,也就说明了问题与驱动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这个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手段,而驱动作用则是途径,最终促进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是目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只要有了正确的手段与途径,目的往往会水到渠成,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问题的提出与驱动作用的形成。

具体分析问题的提出与驱动作用形成的关系可以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往往是基于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我们是不可能基于代数知识提出几何问题的。而仔细分析我们又可以发现,初中阶段提出的数学问题往往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教学的内容时,常常会通过问题的提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集中到所要教学的知识上来。

二、问题驱动下的初中数学学习例析

上述思考是建立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的基础上的,笔者现来列举几个事例,说明笔者采用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做法。

一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产生学习驱动力。示例:函数学习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城市出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现已知我市出租车的起步价为7元,3公里以后每公路的单价为2元。如果我们将打车后行驶距离看作自变量x,将需要付的款项看作应变量y,则y与x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式是什么?

在函数学习中结合实际问题来列函数式是本知识教学的一个重点。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容易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也就是说不注意题目的具体条件,只顾用单一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笔者多届的教学中发现,在这一实际问题中,学生易犯的错误就是直接列出y=7+2(x-3)的函数式。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发现所列函数式存在的问题呢?教师直接提固然可以,但效果未必很好,最好的当然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但事实是学生既然列出了这样的函数式,就意味着他们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成了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件事情。在笔者看来,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一是直接问学生是否存在问题?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作用;二是引导学生将所列函数式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比如说计算走1公里需要多少钱,走2公里需要多少钱等,通过验算可以让学生发现函数式与实际情况存在的矛盾。

二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产生学习驱动力。比如说在上述示例的分析中,我们在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并改正之后,可以继续向学生追问:我们开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什么样的问题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的问题既是指向数学学习的,更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因此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际情形中的函数自变量范围,更可以由点及面,让学生在建立函数表达式时能够注意实际条件的限制。

三、问题产生驱动作用的机制分析

问题要产生有效的驱动作用,关键在哪里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这样的观点:

一是问题必须能够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产生撬动作用。笔者以为只有研究学生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接近这一目标。

二是问题的提出必须注意时机。笔者的一个经验是在提出问题时必须提前一点时间做准备,也就是说要帮学生的思维预热,让他们能够以比较集中的注意力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在提出问题之前,会通过语气的变化、眼神的变化和动作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或者通过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列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也因此笔者的阐述只是管中窥豹,其中的不当之处,还望能够得到有价值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