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啦,上课就像与他无关一样,总是坐着当听众,班上发言的老是那么几张面孔。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如何打破课堂的一潭死水,让课堂迸发出活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呢?一、审视教学姿态,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想”参与

遇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思考、发言的情况时,教师习惯于抱怨自己的学生。当然,这里有学生的问题,可仔细想想,学生的思维惰性从何而来?他们的思考能力又因何而差?作为教师,当然更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自己是否总是居高临下?是否常常声色俱厉?是否总把师道尊严挂在嘴边?是否无形中在自己和学生中间砌上了一堵墙?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现有的教师上课时言谈举止给人一种温文尔雅、亲切随和的感觉,让人很愿意进入他的课堂;有的则个性张扬,总有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听课者,我们都感觉有些不舒服,更何况那些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呢?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怎么会不小心翼翼?又怎敢畅所欲言呢?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弯下腰来,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一定更愿意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有几位同学替我比赛,给于老师增了光。还要不要我与她比?

生(齐声):要!

师:是不是要出我的洋相?

生(齐声):是!(听课老师大笑,学生又赶忙说:不是!)

生:于老师,是要看你的本领。

师:不是出洋相,是看我的本领。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下面我与朱丽丽比,请大家当裁判。

在这里,于老师以商量的口吻、宽容的心态,让自己的地位完全与学生平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无疑使学生的学习心态更加放松,自然也就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能”参与

有时候,不是学生不愿意参与,不乐意表达,而是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该怎么说,说些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类型采用多种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在学习最后一段,感悟“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体悟到此刻作者内心那愧疚、自责、感激等复杂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此刻,“我”把母亲抱在怀里,低下头,“我”看到了……

生1:母亲满头的白发

生2:母亲苍老的脸庞

生3:母亲瘦弱的身体

师:如果你是摄影师,此刻要拍下这感人的一幕,除了拍整个画面,你还会把镜头对准哪儿?

生1:母亲额头的皱纹

生2:母亲眼角的热泪

生3:母亲干瘪的嘴唇

生4:我还会把镜头对准母亲的手

师:哦,把镜头推近些,那是一双怎样的手?

生1:粗糙的手

生2:布满老茧的手

生3:青筋突起的手

生4:还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可能这时还渗着血。

师:是啊!望着这样的母亲,握着这样的手,此刻,我的心里……

生1:想起母亲一手拉着他,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100多斤重担,一直如此,却从不吭声,多辛苦啊!

生2:想起母亲就这样一点点把我们兄弟姐妹拉扯大,真不容易呀!

生3:想起自己一忙起来,就忘了给母亲一声问候,直到现在母亲病了,才赶来照顾,真惭愧啊!

……

这一片段教学中,我把摄影艺术引进课堂,巧借镜头推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不仅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探索有效参与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迸发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