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基本技能的练习和提高,是上好小学阶段数学“整理与练习”课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达到这种效果,在整理和练习中就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系统整理,探索规律

例如,在整理与练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时,教师先出示一组不同形式的计算题,根据这些题进行比较、分析,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可以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19-3+7 35+17-35 24÷3×4

42-8×5 36+30÷5 (20-15)×6

48×3÷4 81÷(1+8) 5×6+8 72÷9-6

出示完两步计算式题后,进行分析归纳:

(1)19-3+7和 35+17-35

这两道题中没有括号,只含加减法两种运算类型,这种类型的题在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24÷3×4和48×3÷4

这两道题中没有括号,只含乘除法两种运算类型,这种类型的题也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通过整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只有上述两种类型的题才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思路。

(3)42-8×5和5×6+8

这两道题中没有括号,有乘法和加减法运算的类型。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类型的题,不管乘法在前或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4)36+30÷5和72÷9-6

这两道题为一类,算式中没有括号,有除法和加减法运算的类型,这种类型的题,不管除法在前或在后,都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上述两种类型的题不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进行计算的。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得出:算式中没有括号,既含加减法,又含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5)(20-15)×6和81÷(1+8)

这两道题是一类,题里含有小括号。教师强调:不管题里含有什么运算,只要有小括号,在计算时,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系统的整理,学生对各种类型的运算顺序掌握得比较牢固,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强化复习,提高技能

例如,在整理混合运算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各种类型的计算技能,紧接着要求学生们完成下列各题:

34+28-47 (10-9)×8 83-6×4 30+48÷6

在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在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确定好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如:在学生掌握了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之后,启发学生根据试题19-3+7的结构,把它改编成学过的其他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学生可能会编出不同的两步解决问题,要求用两种解法解答出来。为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活动,进一步熟练解答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将书本P45第4题改编成其他形式的两步计算问题,改编时要注意适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能改编成已学过的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利用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联系生活,适当延伸

例如,在复习利息类实际问题时,安排如下一道开放题,“王阿姨于2012年9月1日将50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可今年(2013年9月1日)王阿姨的丈夫突然生病住院,急需5000元钱交住院费,可银行规定,定期存款不到期提前支取按活期计息。利息比原来少了多少?” 通过这道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银行的定期利率和活期利率 ,提高学生分析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数学知识梳理不一定完全依赖整理与练习课,比如我校开展的“每周一题”竞答活动,就是利用“小学生数学报”进行知识的梳理,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如教师让高年级学生根据单元知识画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框架,及时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通过活动,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