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表现为什么?怎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笔者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并努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一、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必定是建立在学生思维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化学教学不仅仅是化学知识的教学,更是借助于化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否在化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后,思维得到发展,就成为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判断依据。比如在教“物质的组成”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形成对化学式的明确概念,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特点、理解化学式的意义等,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上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分子原子的静态模型以及分子原子的运动、分子原子的合成与分解等动态模型,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深化对化学变化的理解。实践表明,这种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因为化学作为研究对象是难以直接感知的,如果我们不能帮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形象的思维情境,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就不可能有一个有效的思维加工对象,有效教学自然也就无法谈起。而有了这一情境,学生的思维就能顺利展开,同时还能通过他们自身的思维构建起基本的化学模型,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服务。

二、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教师的教有密切的关系。梳理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我们可以发现,从基本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到化学反应过程中量的计算,既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又是相对分散的知识点,因此知识体系的形成一般都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处于较大学习压力下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只满足于书面作业的完成,很少有时间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在这一现状无法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化学课堂上教师的努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当然,学生自身的构建能力也非常重要,因为归根到底,知识体系是由学生自己来构建的。例如在学生认识H2O的过程中,有学生说这是一个水分子,有学生说这表明水是由分子组成的,有学生说得更具体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还有学生说这表明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是2:1。面对学生的这些答案,笔者采取将所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的方法,帮学生有效地联系新旧知识。当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时,零碎的知识就可能成为一个整体贮存于学生的思维当中,这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非常有益的。

三、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化学意识的形成

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满足于帮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这显然是不够的。但如果提出过大过空的教学目标,那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笔者经过仔细研究与思考,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帮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意识的目标。比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都要设置“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二氧化碳基本性质的认识。遵循这一思路,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扩展与深化,提出一系列新问题:干涸的深井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之前可以怎样检验?二氧化碳在人们生活中利弊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化学知识相联系,另一方面与生活相联系,因此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只有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良好的化学意识还体现在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尝试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领,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发现化学现象。一旦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结合,我们就说化学教学是有效的。

衡量初中化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因素很多,笔者以上所说三点更多的是一种宏观感受,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又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