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发挥其主体作用呢?一、关心每一位学生,给每个学生同样的表现机会

表现才能获得发展。表现自己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他们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热情才会高涨。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给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的机会,内向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首先,教师应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不可指责批评,这样内向的学生才会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应时时处处关心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他们想表现的瞬间。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应多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讽刺、挖苦。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学生的行列之中。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着重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学生能接受、爱观看、喜参与的学习情境。

2.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组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在一分钟内比赛跳绳、写字、做口算题等。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既体验了一分钟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是如此的珍贵,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

三、引导学生进入精彩的问题空间

1.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先画一些不同类型的角,提问:“你能将这些角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吗?”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教师再提问:“对以上分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把问题一一列出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探索、讨论,最后得出答案。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使学生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上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动手操作、数学实验、数学制作,也可以进行数学游戏。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量一量活动,初步感受了三角形内角和大概是180度。但是,此时学生尚存疑惑。通过拼一拼活动,学生便可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时疑惑消失了,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再通过特殊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说明,学生更坚信上面的结论是正确的,自信心产生了。通过亲身探究数学活动和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使他们不仅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而且学到了怎样探究这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教学

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呢?首先,教师应精讲。引导、启发、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探究新知,掌握新知。其次,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后,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然后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如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长方体,并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后,问学生:如何求出表面积?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探究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进而探究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及公式。若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只是将计算方法强加给学生,即使学生当堂学会了,印象也不够深刻,容易将公式用错。

总之,“参与”在数学课程实施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