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由社会及品德是一种价值探寻的话,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忽略另外一点,那就是由品德及社会的价值回归。因为品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价值正在于反哺社会,使社会更加健康与和谐。那么,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怎样的措施来实现这种价值回归呢?一、由品德及社会,价值回归的理论思考

如果说“由社会及品德”的教学主要着力点是一种道德渗透或熏陶的话,那反过来“由品德及社会”,则重在将由社会及品德中获得的道德素养显性化,并使学生能够拥有一种反思或反省的眼光,来评价社会中的不同现象,以使自己对品德的理解更为深化。由品德及社会是一个过程,品德内化于人的认知当中,以缄默知识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在社会当中只能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其价值却是巨大的。

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看到的也确实是这么一种情形。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哪一册品德与社会中的教学内容,我们都会用或长或短的时间,来帮学生用已有的品德观念来思考、评价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事实证明,只要有两个多月时间的坚持,高年级的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学习自觉。而在由品德及社会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品德内容与水平之外,还能够将评价的视角进一步延伸至社会领域的多个方面,从而在客观上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二、由品德及社会,价值回归的教学实践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笔者一直看重其中的泛历史内容。因为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历史对于培养学生的判断眼光一直存在着别的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笔者在探究由品德及社会的价值回归过程中,更多地以教材上的泛历史知识作为研究素材。

以“只有一个地球”的知识教学为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视角只是地理范畴的环境保护。笔者考虑到现在的小学生还是非常有环保意识的,但他们的实际行为是否符合环保观点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显然又不能直指学生的不足,因为这样非但不能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会因为逆反心理造成对原有正确价值观的怀疑。考虑到这些问题,笔者设计在由社会及品德的教学思路之后,再跟进由品德及社会的价值反哺过程。于是我们的教学进入由品德及社会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人与地球应当和谐相处。但为什么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却要去破坏环境呢?这样的道理我们孩子都能懂,为什么大人却不懂呢?还是他们其实也懂这个道理,但因为其他原因使得他们要这么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讨论,他们就有可能得出另一种认识:可能是大人只想赚钱,不顾环保!学生想到这一答案只能说是由品德及社会的道路上才走了一半。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帮学生走完另一半,具体帮助的方法就是给学生介绍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我们可以结合一些例子,打一些比方,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介绍历史上发达国家的一些有效做法,则更能加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由品德及社会,价值回归的“人化”思考

“人化”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所谓人化,就是将通常描述社会、历史事件的生硬语言,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或图片,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我们认为对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而言,人化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许多老师认识到的一样,品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绝对不能异化为道德说教,否则非但没有生命力,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而在由品德及社会的教学过程中,人化思路却可以帮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形象的思考载体,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围绕这一载体展开。当历史以人的形象站在学生面前时,当社会事件以人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品德来对社会作出判断就成为一件可能的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决定在由品德及社会的教学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