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体系中,环境文化建设是一项无声的工程。“环境育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校园环境对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优美而充满个性的景观环境,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作用。一、整体框架设计——主体建筑与空间布局

(一)中西建筑造型及其空间布局

建筑是文化的特性与价值的反映,体现了环境文化的重点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技术与经济水平。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造型、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

建筑造型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它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趣、艺术追求和审美趋向。传统中式建筑讲究建筑形象的“立面美”,注重对建筑的“外壳”进行修饰打扮;具有飞檐、画栋、月门、漏窗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趋向。而现代欧式建筑注意增强建筑的体积效果,重点表现建筑的内在结构;由列柱、混凝土的拱形和圆顶、尖塔等组成的建筑则显示出西方人的审美趣味。

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建筑的灵魂,中国人讲究内外有别,校园建筑与外界一般以围墙隔开,体现出一种静态美。而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没有围墙,建筑与外界以连续、流通为特征,力求与外界融为一体,体现一种动态美;而内部众多的房子有较强的私密感,体现一种静态美。

(二)园林建筑经营及其功能类型

经典园林建筑营造的基本特点,是建筑形象与自然景观融洽和谐。在中国古典园林里,自然景观是主要的审美对象,建筑必须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方能体现出诗情画意,使人更好地体会自然之美。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因为有了园林建筑的装点,往往也会显得更加富有情趣和诗意。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常成为构图造景的中心,对自然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渲染作用。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物上大都附有匾额楹联,室内装饰也注意搭配与景观意境相呼应的诗画。这些诗画和书法艺术,对于欣赏和体会造园家的艺术匠心,多能起到点题和审美引导的作用。

2011年新建的山东旬邑县中学主体建筑有三大特色:一是所有楼群统一采用红白相间的一个符号模式,二是在教学区所有楼顶设置双排柱白色花架,三是通过两组双层廊架把六栋教学楼与实验楼、学术报告中心连为一体。这三个方面既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又用西部色彩变化了的大面积的风雨运动操场和教学区、生活区形成疏密对比,构筑了最佳艺术效果。而这最为壮观的景观效果,必须站在凤凰山中腰的观景台(亭廊组合)上俯瞰才有感觉: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层层叠叠的翠屏山、凤凰山之间,河流蜿蜒,在背山面水、塬环河抱的西头,坐落着一个色调明快的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校园,楼群以红白双色相间,塑胶风雨操场以绿色为主、红环镶嵌,天蓝色的双坡拱顶体育馆更是惹人双眼。

(三)现代建筑发展的五种倾向

由于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一是传统主义倾向,强调建筑文化的历史沿袭性,提倡建筑文化要遵循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明确它们之间的民族差异性,并且肯定审美创造活动中的传统继承。二是技术主义倾向,它是对技术美学的发扬和延续,反映的是科学主义思潮和技术至上的美学观点。它利用高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手段,塑造一种崭新的建筑形象。三是地域主义倾向,对于西方技术和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均采取有选择吸收的态度。既注意当地的地理、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及生态结构等特点,也关注历史传统、文化习俗、民族特性与信仰等人文特点。四是否定主义倾向,试图否定人类传统中所建立的美学法则和艺术经验,例如解构主义就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先锋建筑流派。五是兼容及综合的倾向,这种倾向淡化流派的纷争,从关注建筑的外观形式,转而重视建筑环境生态问题,形成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的新发展方向。

二、流线框架设计——道路系统与文化景墙

(一)学校环境文化规划设计实践道路系统——灰色流线

道路系统是学校环境的基本流线框架,首先主要满足疏导学校交通、组织校内空间的功能。校园交通应做到各个场所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车行道、步行道、甚至校园内公共车道等,在线路安排上予以充分考虑。各类机动车辆可利用校区交通环路,便捷地通达各个建筑的入口。并充分考虑到停车需求,设计自行车棚、汽车停车场等。而各个宿舍组团内部和校区中心绿地则采用纯步行的交通形式。交通中以人为本,即人行优先,不能让车干扰教学环境。学校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师生出入,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教学的干扰,保证教学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从而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学校道路系统要分级明显,架构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正宁县第一中学整体布局相对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入口院落地面铺装、景观小品,例如照壁、花坛、主题雕塑、旗台和书法景灯一气呵成,左右两侧的小游园也很能吸引外人的眼球。虽说楼房主体建筑很不错,但基础部分的铺装与楼房不协调,特别是道路系统不明确,后院铺装景观不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紧扣“诚正·志远”文化理念,以学生的健康活动为主体,充分考虑师生的活动需求。环境框架设计整体以彩色生态铺装为基调,以彩色园路系统为纽带,以五大院落景观为主景,以环形天桥为空中背景,以立面细节景观为补充,形成总体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确、色彩亮丽、富有青春气息的特色文化校园景观系统。并将道路铺装工程看作是正宁一中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因为没有道路的硬化工程,绿化、美化、亮化、彩化、香化等工程就无从谈起。

(二)道路绿化——绿色流线

校园道路绿化如同绿色的流线网络,将校园主体建筑用各类绿化用地联系起来。可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进行绿化布置。道路绿化可视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要充分考虑师生享用绿地的需求,尽量选用叶面积系数大、释放有益离子强的植物构成人工植物生态群落。变化有序的干道绿化是连接各楼的纽带,平面构图上这条“绿线”宜用冠大荫浓的行道树为主,依次沿路列植或群植,构成绿色长廊,将入口、中心绿地、楼间有机地串联起来。沿干道配植时令开花植物、色叶景观植物,随季节呈现出不同季相,随时间差异而序列变化成为一条绿色廊道,构成校园的空气走廊,形成系统有序的组合空间,达到多种景观的感受。树种的选择、树木配置的方式应不同于城市道路,形成不同于市区街道的气氛和配置方式,使乔木、灌木、绿篱、草地、花卉相结合,显得更为生动活泼、自然、更具人性。比如,可在道路旁边种植高大的乔木、浓密的灌木、鲜艳的花卉及绿色的草坪;也可一侧以草坪为主、一侧以乔灌结合的方式进行道路绿化。

凡进入蓝田县城关中学的人,均被其郁郁葱葱、高低错落的绿色所吸引,形成绿色生态校园的第一印象。一是L型双排木香花架,体量大、占边设置,把教学楼与公寓楼连为一体;二是穿操场而过的两排法桐大道,把实验楼与公寓楼联为一体。四条东西纵向干道以植物来命名:一是国槐大道,作为入口干道,位于办公楼与教学楼之间,对植大国槐。也可在国槐间增加玉兰,命名为玉兰大道,更能紧扣主题。二是木香干道,作为连接教学楼与公寓楼的主要干道之一,在花架上攀援木香,为校园一大景观。三是松柏小道,为教学楼北侧小道,主要是后勤及公厕用道。四是竹林幽径,和木香干道并列,一主一副、一明一暗,相得益彰。

(三)园林路径——通幽曲径

园林路径除了有交通的辅助功能外,主要有组景的作用。它是联系园景与师生的媒介,使之得以身临其境,实现其游园活动,从而接受园林艺术的感染。因此,园路是重要的园景导引要素,它决定各园景空间的位置关系,组织景素的展示程序、显现方位、观赏距离和更替变化,对园景起着剪辑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中所推崇的“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开门见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园景效果,都是依赖园路的导引而形成的。所谓一个园林的园景构图是否优美,实际上是相对于园路所展现的各个观赏景面而言的。因此,园景创作不能脱离园路而孤立考虑,景点要素需依赖景线的合理组织才能形成优美的园景结构。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路径为主的景线布局,一般具有诱导游园、与景对应、行进曲折、周始回环、形态变幻和巧饰铺装等特性。

(四)文化景墙——文化流线

室外的壁画常常配合建筑物立面墙体的组合,就是以绘制、雕刻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以划分空间和突出主体。作为校园壁画,考虑到环境的特点,需和学校文化理念和环境主题风格相一致。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性壁画为主,辅以纪念性壁画、娱乐性壁画和师生临时作品。壁画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之成为校园带状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绘画型壁画以师生绘画手段为主。用手绘方式直接在壁面上完成,所使用的基底包括石监、泥壁、木板、金属板、编织物或其他材料的表层,可采用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和丙烯画等方法。工艺型壁画主要是指壁画的最后效果必须通过工艺制作手段来体现的一种壁画。工艺型壁画充分发挥手工工艺或现代工艺制作方法,加上各种材料的质感、肌理性能,从而达到其他绘画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特殊艺术效果。

黄陵县桥山中学(老校区)为桥小、职中搬走后遗留,加上桥中,顺桥山山势自然形成三组四合院院落,设计时充分利用高低错落这一现状,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诚·毅”主题,以“和、龙、孝”三组文化主题分别装点三个院落,形成桥山上、中、下三苑,并以黄龙景廊串联为一个整体,见缝插针安置特色景观小品,尽可能保留原有大树景观,重点做好垂直绿化,形成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立体景观丰富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在着力挖掘文化景观墙的特色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桥山上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炎黄结盟”文化主题元素;桥山中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中国龙”文化主题元素;桥山下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清明祭祖”文化主题元素。

三、亮点框架设计——文化广场与主题雕塑

(一)文化广场

校园文化广场的实用性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休闲、娱乐、集会等各项活动,为师生们营造出一个舒适、安全的交往场所空间。文化内涵是广场设计的魅力所在,既要尊重周围环境条件,又要挖掘其历史文脉。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食堂等,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体现出校园的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确定的,视距与楼高的比值在1.5~2.5之间。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

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以“朴·茂”及其山河文化为核心,以学生的健康活动为主体,整体以原有功能布局区划为基础,以祖国山水拼园(或铺装)为最大构图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五大院落系统,略加改造使其成为校园最大的特色景观群,根据“山河”文化脉络增加景观雕塑小品,增加置石题刻,突出校园乡土气息及其文化内涵,形成绿色生态鲜明、文化内涵突出的校园环境。入口文化广场采用山河大地景观,通过花岗岩、透水砖、彩色混凝土或嵌草硬质景观铺装,形成抽象的祖国壮丽山河的雕文化广场景观。

(二)环境雕塑

雕塑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环境雕塑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这是它的重要特征。雕塑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角,运用艺术的概括、夸张、抽象、变化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在限定的空间与环境中,有序地组合,构造富于节奏与韵律美、形象与形体美的立体造型。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不能忽视广场主题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文化广场的主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的联系,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注重雕塑设计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来烘托绿色环境。例如黄陵县店头中学的和合主题雕塑,与塑山挡土墙景观相得益彰。

(三)文教雕塑

通常来说,在文教中心的四周,它的外围所呈现出来的环境雕塑艺术,或多或少都和该中心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当设计一件文教雕塑作品时,通常会先考虑它和该中心的关系。拿校园为例,很多学校为了美化校园,陆续建了很多造型艺术作品。无论是名人的塑像,还是一些极具现代感的抽象雕塑,都保持自身的风格,透露着文化气息,与校园这样一个大环境协调的融合在一起。作为文教区的雕塑还有一个发展趋势一一雕塑园。这种形式在西方是非常普遍的,雕塑园的设立往往是为了展示某种风格的雕塑作品或是某个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在这样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中,雕塑展示出它独特的风貌。目前在国内,雕塑园也在逐步兴起,雕塑园大多设置在环境优雅的地方,雕塑作品与周边环境整体设计,创造出更为优美的空间环境。

四、生命框架设计——树木花卉与动物景观

(一)植物配置形式

校园植物配置主要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组植、群植和林植等形式。由二三株至一二十株不同种类的树种组配成一个景观为主的配植方式称组植,亦可用几个丛植组成组植。组植能充分发挥树木的集团美,它既能表现出不同种类的个性特征又能使这些个性特征很好地协调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集团美,在景观上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一种配植方式。传统匠人手法是由有经验的匠师言传身授而来,是实际操作中灵活应用的经验体会。主要的便是种植时的苗木选用,大小排列,遮、挡、露、衬等实际手法的运用,多半属于实际施工中的灵活处理,即“匠”的体现。遮、挡就是通过植物将园中一些非观赏重点,部分或大部挡住,使观赏重点可以突出。露、衬就是通过植物将园中一些观赏重点,部分或大部显露,使之更为突出。有时遮挡合宜也具有衬托的作用,使重点显露,故此四种手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并无严格区分。通过露、衬、遮、挡的配置手法,常可达到修正、弥补景点之某些缺陷,渲染、强化某些特点。

(二)植物文化内涵

校园植物布置也不仅单纯从绿化的功能着眼,只考虑植物遮阴、防尘,更着眼于赋予植物的一些情意。要求凝诗入画,赏心悦目。正如《园冶》所谓:“花木情缘易逗”、“桃李不言,似通津信”。而这些情意也或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一些哲理和美学思想的影响。用得比较普遍有两种:一是比德赏颂,植物材料被用于“比德”,且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二是吟诵雅趣,常根据不同的爱好,选取适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于园中适宜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地邀约知友,欣赏唱和,雅趣映情,与园景相辉映,最是使人陶醉。

(三)园林动物

校园中常用的动物,一般都经过仔细的选择。除了要考虑饲养、管理上的卫生、方便与安全因素外,主要根据园景内容来合理选用。

五、设施框架设计——室外设施与景观小品

中小学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校园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一)标志景观

校园大门在校园景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起着交通枢纽和治安保卫的“门户”作用,还起着校园第一印象的“门面”作用。一个好的大门设计,对于突出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及对整个空间形象都有着重要意义,往往也成为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耀州区北街小学状如波浪的大门,和综合实验楼一起构筑“一帆风顺”的文化内涵寓意。

(二)置石题刻

校园中常以较少的石精心布置,形成突出的特置石或山石组景。用于置石的山石,对其形态、纹理、色彩等方面要求较高。同时要求有意境、有韵味,给人以思索,达到独到的艺术效果。置石一般有特置、对置、散置、群置、山石器设等。

(三)校园设施

校园景观建设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需要通过艺术性创造文化氛围,要表现出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要注重景观设施与主体环境的协调,突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功效,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休息设施不仅辅助步行者休息和聊天,还要满足师生的交流和学习。卫生设施符合基本使用要求和功能需求,做到干净整洁,在造型和色彩上要融入校园环境。

学校处处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进行框架设计,任何追求单一或片面的做法,都会割裂校园环境文化的完整性。校园环境文化不仅需要精雕细刻、精心谋划,同时,还会时时受到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因此,营造一种主题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推进,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