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单一的命题作文向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演变。材料作文,即根据所提供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感悟而加以拓展或拓深的一种写作形式。正确理解材料,把握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立意的主流性原则、创新的合理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一、全面理解材料,把握审题的整体性原则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常常以对话或小故事的形式出现,过程比较简单,但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因此,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如何全面理解材料?笔者认为,把握审题的整体性原则是关键。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将材料作为整体来对待,既突出材料的重点语句,又考虑材料前后的联系。换言之,不要只抓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而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审视材料所表现的价值取向。

如一则由爷爷为果树整枝而引起小孩疑问的材料。材料主要是小孩与爷爷的对话。一种认为“剪掉多可惜”,另一种认为“剪掉冗枝果树才能长得更好”。从整体来看,小孩从“现象”出发,爷爷从“本质”出发,方法不同,观点迥异。显然,材料的含义是“剪枝为了树成材”,或者说放弃多余的枝条,为了来年结更好的果。学生掌握了这一重点信息,如果作一点延伸,那么自然会想到,人要立志成才,必须放弃诱惑,放弃不良习惯。实践证明,只有整体把握材料,才能全面地理解材料的含义。

二、把握材料主旨,突出立意的主流性原则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有的含义单一,有的含义呈多向性。因此,当“材料”出现多个论述视角的时候,应该进一步明确材料的主要倾向是什么,从而去掌握材料的主流视角。所谓“主流视角”,就是由“主要人物”或“主要形象”通过“主要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或主要倾向。它是“材料作文”立意的根本所在。有些学生之所以在“材料作文”面前不知所措,主要是因为对材料的主旨把握不准,对视角的主次分辨不清。因而,立意发生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材料的思想内核,把握材料的主流倾向,突出立意的主流性原则。

请看以下材料:据报道,某市小学生开始带着旅行包上学。年纪稍大的人都会清楚,二十年前,孩子上学用的是单肩书包;十年前,孩子上学改用双肩背包。一日,爷爷问孩子:“你书包里藏的是什么?”孩子说:“除了书,还是书。”爷爷笑着说:“你快成为书的搬运工了!”孩子说:“我要把编书的叔叔阿姨也送到学校里去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这则材料反映的倾向是什么呢?从爷爷的角度看,有对孩子的关爱,也有对当前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讽刺;从孩子的角度看,有对学习资料过多的反感,也有对学习压力过大的愤懑;从观察者的角度看,由单肩书包到双肩书包的演变,再到“旅行包”的上市,这种变化不能不说是当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一种悲哀。这则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中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随着书包的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加大,这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是立意的主流倾向。

三、注意标新立异,遵循创新的合理性原则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既可从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出发,反映材料的“主流视角”,也可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出发,反映材料的“支流视角”。“主流视角”与“支流视角”有主次之分,但无高下之别。因此,“主流视角”和“支流视角”都可以作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依据。只不过从“主流视角”出发审题立意比较保险,从“支流视角”出发审题立意比较新颖罢了。所以,思维标新立异,一定要在材料的整体框架中运行,不能游离材料,更不能节外生枝。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创新合理性原则。

如材料“滥竽充数”。其主流视角是,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则难以生存。有没有其他视角呢?有。从齐宣王喜欢集体吹奏获得这样的结论:好大喜功者易上当;从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考核须认真。这说明了只要分析合理,就能找到新的视角。而当多数学生根据“主流视角”去审题立意之时,如果有人变换角度去立意谋篇,那么,就会有标新立异之感。

因此,对于“供材料作文”解读材料是前提,审题立意是关键,创新思维是境界。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只要处理得当,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