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是对阅读的升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儿童的习作学习,使儿童在对文本理解、鉴赏中,倾吐阅读心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是优化习作教学和提高儿童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从儿童习作发展出发,深入挖掘文本的写作点,建立“读”与“写”之间的有效链接,智慧搭建儿童习作的脚手架。让阅读滋润习作,让儿童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倾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实现了读写双赢。一、在阅读教学中彰显阅读方法,积累习作经验

诵读是学习写作的基础。让儿童在自读自悟中,亲近文本,感受、质疑、发现、评价、延伸和运用文本,不仅有助于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材料,而且能激发儿童抒发出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尽情表达对文本独到的认识与个性化的感悟。

教学《鸟的天堂》一文第十二和十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读,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变化,体会作者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出发对事物发展状态的描写。这样,学生不仅准确把握了节奏和语音语调,读出了充满生机的画面描写以及由静到动的变化,真切体会到作者确切、传神的表达,而且从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词语中把握了语言表达的规律,学会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二、从文本中寻找丰富的读写链接点,实施写作迁移

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有效链接,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努力寻找从阅读向习作转化的有效策略,深入挖掘文本丰富的读写链接点,建立“读”与“写”之间的有效链接。

1.精彩片段处仿写。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美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范文,无论是人文思想,还是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独具匠心,是儿童习作的经典范例。教学中引导儿童抓住文中的精彩片段,在进行分析、理解后,有的放矢地进行临摹仿影,既能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掌握语言技巧,习得习作的门路与规律,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桂林山水》一文中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以优美、抒情的语言写实,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在描写桂林山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时,采用了并列的写法,分别概括了桂林山奇、秀、险和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教学时,在学生品读、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模仿文章进行练笔,描写家乡的凤冠山、笔架山。这样,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掌握了写作方法。

2.意向还原处扩写。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以词语为基点,引发儿童补白和涵泳,潜心体悟,细细玩味,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不仅使儿童加深对课文内容蕴含和情感内涵的理解,而且使儿童的情感体验在语言的训练中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升化。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笔:透过“饱经风霜”一词,你看到了那是一张怎样的脸?请你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学生由此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进语言中,描写出了一个个历尽生活磨难“饱经风霜”的车夫形象。这样还原词语意象的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凝固的“饱经风霜”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3.文本悬念处续写。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使人浮想联翩。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根据文本内容,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潜能,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

如《凡卡》一文在凡卡满怀甜蜜、希望的梦中戛然而止。凡卡的梦想是多么美好,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爷爷到底有没有收到他的信呢?来接他了没有呢?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续写凡卡梦醒之后的故事。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已走进文本乐于表达,写出各自独特的想法。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促进多元化的解读,丰富了文本内涵。

当然,文本蕴含着丰富的读写链接点,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并有效渗透习作知识和训练,定能激活语文教学的主体,真正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